Published On: 週四, 十一月 16th, 2023

避免情緒化與去知性化,透過歷史脈絡重認識俄烏戰爭 / 郭力昕

Share This
Tags

已超過一年半多的俄烏戰爭,仍被國內外許多主流媒體以侵略者/邪惡壞人(俄國)和受害者/無辜好人(烏克蘭)這樣的簡化、二分概念,為人們定義並強化對這場戰爭的理解方式。公視在「2023世界公視大展」(Best of INPUT)的「戰火浮生」單元裡,將選映兩部很有價值的關於俄烏戰爭的紀錄片,讓我們可以從一種無知的、情緒式的狀態中走出來,重新開始認識俄烏的衝突與戰爭的現實。

紀錄片《煙硝裡的烏東》(Between-Earth-and-Sky-War)。圖/劇照-1

紀錄片《煙硝裡的烏東》(Between Earth and Sky: War)。圖/劇照

戰火中的記者:「我不想再拍更多孩童死亡的事件了」

《戰火報導者》是由日本NHK製作的紀錄影片,通過一位烏克蘭國家電視廣播公司的地方新聞主編安娜塔西亞・奧布拉茲佐娃(Anastasia Obraztsova)在戰火中的每日工作,看到堅守崗位的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精神和心情,以及烏克蘭民眾的當下處境。空襲與砲彈隨時來到每個人的頭上,烏克蘭公共電視的記者將新聞的設備器材搬到地下室,在狹仄的空間裡繼續報導。整個公視記者都支持烏克蘭的受害人民,痛恨俄國軍隊的侵略。

人們在漫天炮火中焦急不安地尋找失聯的家人,或與高危險地區的親人聯絡。「我不想再拍更多孩童死亡的事件了」,同樣作為母親的安娜哭著對採訪者說。送走女兒到較安全的地方之後,安娜隻身前往頓內次克繼續報導這場戰爭,實踐其記者天職,並誓言要和烏克蘭同胞共患難。安娜充滿悲憫情懷、感情豐富,人溺己溺的安慰著在砲火中失去摯愛的人,採訪中與他們一起流淚。

紀錄片《戰火報導者》(Conveying-the-Horrors-of-War)。圖/劇照

紀錄片《戰火報導者》(Conveying the Horrors of War)。圖/劇照

NHK的《戰火報導者》記錄了基輔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動之以情地將烏克蘭人在戰火現場的遭遇報導出來,而《煙硝裡的烏東》則提供了較多理解俄烏戰爭的複雜脈絡,並且對戰爭本身進行省思。這部由加泰隆尼亞電視台(Televisio Catalana, TV3)製作的影片,也許由於加泰隆尼亞地區本身與西班牙政府長期不同的政治立場,使他們能夠從烏克蘭內部複雜的族群政治問題,以及俄國國內對戰爭的不同態度,報導這場沒有人是贏家的戰爭。

烏東居民有支持政府也有挺俄者,俄國反戰者卻不敢表態

影片從烏東地區頓內次克州被炸成斷垣殘壁、處處廢墟的第二大城馬里烏波爾(Mariupol)的悲慘影像開始,配著悲愴的女高音歌聲,現場採訪的特派員說「很難想像地獄真的存在」。不同於《戰火報導者》裡烏克蘭記者的義憤與悲傷情緒,《煙硝裡的烏東》的加泰隆尼亞特派員從一個比較客觀、抽離的視角,採訪烏東地區倖存的烏克蘭居民,聽他們對俄烏戰爭相當兩極的看法。

有些烏東的受訪者支持烏克蘭軍隊和政府,也有許多人批評或咒罵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認為是他帶給烏東地區家破人亡的戰爭災難。一名被砲火攻擊斷了骨頭的婦人在醫院病床上說,起來捍衛自由是為了頓內次克共和國,不是為了烏克蘭。在一個巨大銀幕裡,當俄國總統普丁在莫斯科宣布烏東地區重新隸屬俄國時,廣場上的烏克蘭民眾與士兵歡欣鼓舞,激動的擁抱慶祝。受訪的烏東地區的烏克蘭民眾,對烏俄關係的意見都不一樣。

然而在莫斯科,一部反戰、反普丁的劇情影片正在偷偷拍攝中。飾演劇中女主角的演員對著鏡頭,承認自己沒有她所飾演的角色這麼勇敢,因為她很害怕普丁政府對這樣的影片會嚴厲懲罰。在普丁的國度裡,「和平」的符號就等同於造反;一個俄國人提出反戰的主張,質疑普丁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在俄國,人民對普丁政府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我們同時看到,俄國人不願意被徵召入伍,為這場俄烏戰爭上前線作戰。到處躲藏逃避徵兵的人,或者逃往其他國家。對他們而言,祖國的召喚毫無意義。一位受訪的年輕男子說:「我不想去,因為我不想殺人,也不懂他們為何要作戰。」《煙硝裡的烏東》英文片名是Between Earth and Sky: War(《天地之間是戰爭》),這是1980年代一首蘇聯的著名歌曲,而蘇聯解體後的今日俄國青年,仍然必須活在戰爭人禍的噩夢輪迴裡。

紀錄片《煙硝裡的烏東》(Between-Earth-and-Sky-War)。-圖/劇照

紀錄片《煙硝裡的烏東》(Between Earth and Sky: War)。圖/劇照

強欺弱、好與壞的二分法,無法概述俄烏戰爭

俄烏戰爭是個牽動全球安危的災難,而它的起因絕不能化約為侵略vs反侵略、強欺弱、壞人vs好人等等好萊塢式的理解概念。如果延續《煙硝裡的烏東》這部影片的訊息,想要更進一步理解烏克蘭的複雜歷史與這次戰爭的真正起源,可以上網觀看由好萊塢名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製作並擔任訪談者的《戰火中的烏克蘭》(Ukraine on Fire, 2016),與此片的續集《揭露烏克蘭》(Revealing Ukraine, 2019)。

從這兩部紀錄影片,我們了解烏克蘭從中世紀起至今作為國際爭戰的重要地理位置、豐富天然資源,與複雜多元的族群文化,這些也造成了它自古以來的不幸命運。兩部影片通過訪談讓觀眾知道,如何將烏克蘭問題放在至少自2014年在基輔「獨立廣場」政變的脈絡因素,來理解今日無可避免的俄烏戰爭,以及過去以來在烏克蘭國內與西方主流媒體如何製造「熱點」、引導輿論,將複雜的區域/國際政治脈絡,簡化為一種「去知性化」(de-intellectualized)的話語和情緒。

紀錄片《戰火報導者》(Conveying-the-Horrors-of-War)。-圖/劇照

紀錄片《戰火報導者》(Conveying the Horrors of War)。圖/劇照

公視的兩部烏克蘭紀錄片,以及史東導演監製的兩部相關影片,值得我們仔細閱讀、思辨。它們對我們理解與思考戰雲密佈的兩岸戰爭危機,極具參照價值。

【延伸推薦】

紀錄片|《戰火報導者》 :當國家成為烽火連連的戰場,媒體的命運會有什麼改變?本片跟拍烏克蘭公共廣播公司(Suspilne) 的記者在戰爭現場為公眾報導,然而與此同時,記者的家人和朋友卻身處險境。當戰爭的無謂死亡和破壞就發生在自己家門口,他們該如何保持新聞的客觀性?

紀錄片|《煙硝裡的烏東》 :俄烏戰爭砲火瀰漫至今,城市被夷為平地、成千上萬的居民們流離失所。鏡頭從烏克蘭馬里烏波爾圍城的倖存者、世界末日般的場景開始,接著窺探頓內次克地區的日常生活——該地軍事行動已維持 8 年之久。這場聲稱是基於保護頓巴斯地區的人民安全的戰火,還要持續多久……

作者:(本文同步刊登於觀點同不同

為影像文化評論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政治大學廣電學系兼任教授。曾任台港中各類電影節之競賽評審委員。著作包括《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1998)、《再寫攝影》(2013)、《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2014)、《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2018)等。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書處

媒改社秘書處

媒體改造學社(簡稱「媒改社」),於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3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