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券可,新聞消費券何以不能?/胡元輝、羅世宏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國政府莫不蠟燭兩頭燒,一方面必須為疫情防治殫精竭慮,另方面則是費盡心思,極力振興經濟。台灣雖因疫情防治有成,使國人生命健康的威脅大為減輕,但仍無法免於經濟發展的挑戰,各種振興措施因而接連出籠,其中尤以三倍券等各類型刺激國內消費的振興券最受關注。但種種消費券的政策構想中,始終未見新聞消費券的評估。
多國給新聞業稅賦優惠
其實,疫情衝擊之下,全球新聞業同樣遭殃。澳洲新聞集團(News Corp Australia)自今年4月9日起停止所屬60份社區報紙的紙本發行,可以說是歐美各國地方新聞業停刊潮的代表。我國報業亦不例外,《聯合晚報》自6月2日起停刊,《蘋果日報》於6月22日起分批資遣140名員工,可以說是疫情衝擊新聞業的具體寫照。報業如此,電視新聞業同樣處於廣告營收大幅下降的「高壓」之中,亦進一步擴大了近年來數位轉型所帶來的陣痛。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新聞業經營挑戰,不少國家都採取了對應措施,即使是崇尚市場自由競爭的美國亦復如是。美國媒體不僅可以透過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的「薪酬保護貸款計畫」(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取得低利率及部分豁免利息的緊急資金貸款,亦納入《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的挹注範圍之列,包括美國公共廣電協會(CPB)、《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值得(Axios)、對話(Conversation)等公共、商業或非營利媒體,都從該法案中得到數千萬到數十萬美元不等的經費援助。
除了美國之外,不少國家都對新聞業採取了稅賦優惠措施,例如澳洲政府除了免除商營廣電業者1年的頻譜稅之外,還透過若干基金補助商營媒體的地方公共利益新聞。加拿大聯邦政府亦將工資補助方案延伸至新聞產業,符合資格的印刷媒體可以獲得25%的工資稅額減免。反觀我國,新聞業的困境似乎不在政府的思維之內,往好處看,這是政府不願介入媒體的自製,但究其實質,應該是政府的手老是伸錯了地方。
媒體遭遇生存挑戰困境
長久以來,我們就主張:政府不應介入媒體內容產製,但有責任改善媒體經營環境;政府不需挹注特定媒體,卻有必要振興優質新聞。基於此種傳播政策理念,10年前,我們即參考國外學者與公民團體的構思,倡議政府可試行「公民新聞消費券」或類似的新聞媒體財務支持機制,以扶持新聞業的正常發展。例如,年滿18歲的公民每年得向政府申領一定額度(如3000元)的公民新聞消費券,用以訂閱或捐贈給他或她自主選擇支持的各種商營、公共、新創、地方社區、低營利或非營利的新聞媒體。
如今,政府大發三倍券、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等各領域的消費券,卻忘了作為民主支柱的新聞業,正處於關鍵的轉型階段,亦同樣面臨生存挑戰的困境。我們並不在意個別新聞媒體的生滅起伏,我們擔憂的是,不斷壓縮新聞編採支出以因應經營挑戰的新聞媒體,未來勢必更加不顧新聞的品質,亦更加成為台灣民主發展的阻力,而非助力。如何發放新聞消費券當然可以做更精緻與周延的討論,但此時此刻,無疑是最佳契機!
全文於2020/07/24刊載於《蘋果日報》,經作者同意轉載。
羅 世宏
Latest posts by 羅 世宏 (see all)
- 未來新聞台申/換照標準參考「鏡新聞台」 NCC有決心嗎/羅世宏 - 2022-02-11
- 比華視新聞台上 52 頻道更重要的事/羅世宏 - 2021-01-11
- 在數位時代裡重建民主,我們能否破解「巨頭的詛咒」?/羅世宏 - 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