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民主的公共媒體能「說好台灣故事」/邱家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權力集於一人,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日前報導,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將合併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規模更加集中擴大,要「說好中國故事」。
反觀台灣傳媒,雖拜自由民主之賜得以百家爭鳴,卻也導致市場過度競爭而日趨貧弱,顯然無法「說好台灣故事」。面對「中國之聲」的步步進逼,情勢已迫在眉睫,唯有擺脫媒體自由市場才能維護民主體制的迷思,轉轍為支持專業獨立、全民共享之公共媒體的思維與實踐,才是「台灣價值」保衞戰的關鍵。
「公共媒體」不是「國家媒體」。為免混淆,英國廣播公司在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成立消息時,特別區辨此一巨大國家媒體集團與BBC作為公共媒體的不同:
(圖片來源:人民網)
商業媒體並非王道
「媒體的公信力與其資金來源也有相當的關係,有公營媒體、私營媒體、獨立媒體和喉舌媒體之分。就拿BBC來說,這是一個由納稅人出資,有英國《皇家憲章》確保其報導方針的公正和獨立,對內平台沒有廣告收視壓力的媒體。這樣的安排使它的新聞自由空間不容易受到資本侵蝕的同時,也獨立於政府的宣傳渠道,免於淪為任何政黨或政府的喉舌。」
資本侵蝕,例子已經歷歷在目,台灣媒體,甚至藝人,為了市場利益不得不俯仰對岸鼻息,否則就被迫失去舞台:周子瑜事件、戴立忍事件、柯宇綸事件、「大話新聞」腰斬事件。資本不分顏色,商人無祖國,如果媒體經營者僅只商人思考,那麼「台灣價值」遲早葬身海峽。
民主資歷不深的台灣社會,之所仍百般容忍市場媒體的嗜利媚俗,無非是因為黨國媒體控制人民思想的陰影,仍在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現在,「中國之聲」的巨大陰影卻從對岸直逼,再度壟罩台灣上空,「惠台31條」以商逼政,於今之計,唯有擺脫商業媒體才是王道的思維框架,以民主政治程序,架構出專業獨立的的公共媒體制度,挹注足夠的公共資源供其運作,以確保言論市場不受個別商業利益的誘惑與綁架,才能真正保衞「台灣價值」。
打造文化航空母艦
具體的講,台灣雖然不大,但如果我們有夠強壯的公共媒體,「台獨藝人」被對岸封殺,還可以在無須仰賴商業機制的公共媒體找到舞台,繼續發揮才華,讓世界看見。讓這些選擇與「台灣價值」站在一起的藝人,不會陷入忤逆中國形同生涯自殺的絕境;新聞媒體也不必為了瓜分觀眾市場,被迫進行粗糙的藍綠操作,戕害公共政策的辯論品質。保衞「台灣價值」當然必須付出代價,但如果每年花一百億,面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中國國家機器的審批制度,能夠以小搏大,絕對划算。
對岸黨政一條鞭的國家媒體大旗已經高高擎起,爭取台灣主體性的空間未來勢必面對更強大壓縮。為今之計,台灣朝野應盡速達成共識,在公廣集團公視與華視兩家無線電視台經營超過六個頻道的既有基礎上,朝強化公共媒體的道路堅定前進。透過立法挹注更多資源,讓目前經費嚴重不足的公共媒體,能真正「說好台灣故事」,成為維護「台灣價值」的「文化航空母艦」。
(原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Latest posts by 邱 家宜 (see all)
- 史上最弱名單?淪為政治審查的公視董事與背後故事/邱家宜 - 2019-09-13
- 打造影視國家隊--建造公媒航母 炮擊中國文化掠奪/邱家宜 - 2018-11-04
- 壯大公共媒體,讓台灣成為華語世界不列顛/邱家宜 - 2018-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