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三, 八月 31st, 2016

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

20160831_BBC圖片

第六屆公視董事會8月26日由文化部鄭麗君部長宣布成立,公視開播迄今已18載,但每年9億元預算距當初60億元預期規模實現不到6╱1,究其貧弱原因,除社會缺乏對公共媒體重要性之認識、商業媒體與少數政客基於私利一度聯手抵制,過去各黨政府不樂見公廣(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壯大,任其淪為政治角力犧牲品也是要因,致使呼籲建立「大公廣」的媒體改造運動多年無成。

然而,惟有健全強壯的公廣體制,才能挽救台灣媒體在過度商業競爭中無限沉淪,帶頭創造台灣影視音產業的可觀未來。而公視第六屆董事會作為與否,將是關鍵。
台灣不是沒有好劇本與影視人才,但韓劇、陸劇加上好萊塢,幾乎成為台灣流行影視全部。30年來,電視媒體雖掙脫黨國控制,卻迅速墮入市場競逐噩夢,為降低成本大買外片,導致優秀本土專業人書空咄咄、楚材晉用。台灣有錢有人,缺的是匯聚與媒合資源的平台,一個具有資源與號召力的強壯公廣,將是啟動民間投資影視音產業的最佳槓桿。
歐洲廣播聯盟(EBU)近期研究,公廣受歡迎的國家有更高投票率、更多新聞自由,較少右翼極端主義和腐敗,這證明健全公廣對深化民主的重要。而台灣最愛模仿的美國,商業媒體長期助長右翼偏激言論,公共媒體疲弱難以制衡,終成孕育川普之輩坐大的溫床。

媒體改革歷史契機

新聞媒體乃社會公器,台灣的電視新聞,卻久已無力抵擋其內容成為小數點收視率下的商品,為節省成本讓三器(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路邊監視器)新聞氾濫,為衝高收視聳動煽情葷腥不忌,獨缺新聞媒體應有的公共論壇功能。
電視新聞看得大家搖頭嘆氣,商業台還指著收視率說:「因為觀眾愛看!」台灣觀眾水準哪有那麼爛!新聞不是商品,充分告曉大眾、提供多元言論平台的新聞媒體,是民主社會得以運作的重要機制,大家都說BBC、NHK的新聞好,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NHK,以及好新聞?
基於以上人人均可輕易理解的道理,我與關心台灣媒體改革的朋友們戮力倡議大公廣已超過10年。鄭部長上任以來諸多開創作為頗讓各界期待,此次建議行政院提名數位具媒改理念董事進入董事會,並表示將「凝聚社會對公共媒體的未來想像,提出視野廣闊前瞻務實之公廣政策」。我們認為這是時勢發展授予的歷史性機會,因此將盡一切努力把大公廣理念在第六屆董事會治理中具體實現,力抗「公視只要小而美」、「公視是商業電視台補充」的消極思維。

公視董事任重道遠

那些認為台灣不像英國、日本先有公共電視,因此不可能實現大公廣的思維早該揚棄。只要社會有共識,歷史是人創造的,韓國就是由商業電視環境逆轉出強大公共電視的顯例。
台灣在短短20幾年不流血實現民主,放諸人類歷史堪稱奇葩,千萬不要低估台灣社會與人民涵融進步、接受改變的能力。對於第六屆公視董事會的思考亦然,揚棄舊思維,掌握新情勢,希望能糾集更多同道,努力把公視推向影視音創製龍頭、人才育成基地、資源流通平台的另一境界。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邱 家宜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公共電視董事、華視董事、評論作者 從小立志要對社會有貢獻,長大成為NGO執行長。 認為台灣社會還不夠好,進步不夠快,所以待努力事項清單永遠一長串 雖然事情做不完,但還是喜歡教教書、與年輕學生互動 遇到感興趣的題目便自己動手做做研究,寫寫評論文章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7 =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