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三, 四月 27th, 2016

動物社群媒體的角色扮演

圖片擷取自該官方粉絲頁

圖片擷取自該官方粉絲頁

 

文/李明穎

目前臉書上有個名為「黃阿瑪」的「公眾人物」,人氣居高不下,粉絲人數至今已高達77萬人。去年8月,黃阿瑪出了第一本書《黃阿瑪的後宮生活:阿瑪建國史》,首賣當天創下博客來網路書店三年以來的最快銷售紀錄,一賣就是2500本;半年後,很快地出了第二本實體書《黃阿瑪的後宮生活:交換日記》。除了在全台的北中南以及海外香港等地大型連鎖書店辦簽書會活動外,近日更推出了LINE貼圖等週邊商品。

黃阿瑪並非真實人物,只不過是一隻黃色花貓而已。

除了黃阿瑪外,臉書分類中還有一個也是以動物出演,擁有高人氣的「公眾人物」。這隻名為「肚臍」的貓,去年底一舉紅到國外。當時肚臍跟隨著音樂點頭打節拍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不只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在節目中打趣評論,連英國的《鏡報》、《每日郵報》也大幅報導。現在肚臍的臉書粉絲人數幾乎逼近30萬人大關。

在社群媒體上,動物不再只是飼主的寵物,而是個有頭有臉、動輒擁有數十萬以上粉絲的「動物明星」。

早年網路興起時,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這句話原來是出自美國雜誌《紐約客》於1993年7月5日刊登由彼得.施泰納(Peter Steiner)所創作的漫畫標題。不少人因此打趣道,「你永遠不知道在電腦螢幕後面打字的,其實只是一隻狗」。

網路早在1960年代末期發明,直到1990年代,才真正滲透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而到了社群媒體盛行的今日,電腦螢幕後面的動物不必「遮遮掩掩」,不僅可以正臉示人,大方正名,甚至擁有一大群的粉絲,時時刻刻追蹤這群喵星人或汪星人的動態。

這類動物臉書社群媒體之所以擁有超高人氣,不脫時下商業社群媒體的經營模式,包括:定時貼文、上傳影片或照片,以紀律化的方式餵養粉絲。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動物粉專經營者往往會以擬人化的敘事方式,設計有趣易懂的故事情境,上傳動物照片或影片時也會配上俏皮的旁白或對話。

以「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為例,故事從粉專經營者撿到一隻流浪貓開始。由於粉專經營者姓黃,而這隻流浪貓的性格霸氣,一開始就將其塑造為皇帝形象,取諧音成黃(皇)阿瑪,後來將陸續收養7隻流浪貓依其特性加上稱謂,搭配2位奴才(飼主),發展出一套關係複雜的宮庭劇碼。

「肚臍是隻貓」雖然不如「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的角色設定多元,故事情節也簡單許多。粉專經營者不時入鏡逗弄肚臍,而肚臍一副淡定好脾氣的模樣,形成強烈的反差,而後來粉專上出現飼主的另一隻貓「鼻毛露出來」,與肚臍一搭一唱,這時候肚臍又會展現兄長風範。

動物粉專有時候還會出現失蹤協尋或是動物認養的發文。例如,「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在4月24日一則貼文寫道,阿瑪說:「可愛喵找家~在台東喔!」接著「以下為子民口吻」,介紹動物認養相關資訊;而「肚臍是隻貓」在同一天轉貼一則動保議題的消息,「為毛孩子連署 點燃光明燈─為毛孩子連署 支持觸犯動保法者加重刑期,增加刑度」,而貼文時加註:「肚臍下旨!奴才們快連署~」。

高人氣的動物社群媒體,以擬人化的角色關係來鋪陳故事內容,表達形式多樣又充滿趣味,但是故事情節結構完整與否,對於粉絲來說並不是重點,即使是碎片化的對白,只要召喚出粉絲的主奴情感,就能引起共鳴。

大部份動物社群媒體的粉絲,可能本身就是愛護動物,或有飼養寵物經驗。為了這些毛孩子,飼主經常自嘲甘願做「貓奴」或「狗奴」。對飼主來說,這種主奴關係是種甜蜜的負荷。

原來只是飼主與寵物的個人情感關係,在黃阿瑪或肚臍的號召下,粉絲自稱為子民,集體沈浸在角色扮演的故事情境中。無論主人倡導購買週邊商品或是領養動物概念,粉絲從網內觀看情境延伸到網外活動,乖乖地臣服在其麾下,形成集體社群的「國族認同」。

透過主奴角色扮演,這類喵星人或汪星人或許療癒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焦慮,也創造了另一股粉絲經濟的可能。動物社群媒體持續建構出「真實」動物明星的商品化想像,即使偶而出現領養代替購買、失蹤協尋等訊息,卻是簡化了動物保育議題的複雜性,也化約了人們參與動物保育的積極作為之可能性。

近年來,在網路上竄紅的「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臉書社團,利用虛擬社群進行動物監測,成為國內推廣動物保育議題,實踐公民科學的代表之一。

圖片擷取自該官方粉絲頁

圖片擷取自該官方粉絲頁

由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發起的「路殺社」,是一個專門記錄路死動物、發現時間與地點的臉書社團,希望藉此讓民眾了解野生動物在人為環境遇到的危險,也幫助政府了解路殺熱點,進一步做道路友善規劃和改善。

「路殺社」監測動物方法非常簡單,民眾只要配合比例尺,上傳拍照打卡,就能提供有效的資料,而團隊中也有約20固定成員協助鑑定物種與資料整理。此外,民眾將撿拾到路死動物寄到特生中心做成標本,成為國內狂犬病疫情盛行監控所需檢體的最主要來源,也幫助科學家研究環境毒害,找出作物與農藥種類危害野生動物之間的關聯性,了解農藥是否施用過量或濫用的情形。

雖然「路殺社」不如那些高人氣的動物臉書粉絲專頁魅力驚人,不僅沒有任何故事情境足以集體沈浸,連貼出的路殺照片一點都不萌,甚至殘忍到不忍卒睹,但是如果民眾能因此利用臉書社群媒體長期投入動物監測,了解動物保育議題的多樣性,進而培養進階的思辨能力,動物才不會永遠只是人類操弄的消費客體,而能真正建立起人類與動物相互友善的真實生活情境。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李 明穎

李 明穎

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是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對跨領域知識充滿好奇,關注虛擬社群與鄉村社區的公民參與之各種可能。 Home page: http://www.masscom.pu.edu.tw/main.htm?pid=6&ID=35
李 明穎

Latest posts by 李 明穎 (see all)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四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