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四, 十月 1st, 2015

影視問題 兩手一攤 不該是政府

第50屆電視金鐘獎ID卡,截圖自中視youtube

第50屆電視金鐘獎片頭圖卡,截圖自中視youtube

文/胡元輝

金鐘獎評審的十六字箴言藝人吳宗憲的酸文,台灣綜藝節目的「亂象」與「苦衷」可謂畢露無遺。但一陣喧囂之後,該令人擔心的,恐怕是船過水無痕的悲慘結局。

金鐘獎五十年了,這個獎在無線三台風光階段,金光閃閃,但無人能夠否認,它是小醬缸裡的家家酒。

如今,無線三台早已不能引領風騷,在天空中飛的電視頻道逼近三百,但這個屬於我國電視工作者的大典,卻在眾多新媒體、新平台的衝擊下,難掩風光不再的落寞。

金鐘獎評審批評綜藝節目「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縱然聲聲刺耳,亦讓演藝人員感到不是滋味,卻引發不少人的共鳴。

吳宗憲跳出來反擊,強調電視開放之後,業者收益銳減,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有自我辯護之嫌,卻也是台灣當前電視生態的不爭事實。

問題在如何解套?有人倡言開放置入性行銷,以解資金不足困境,問題是NCC業已開放非新聞及兒童節目的置入性行銷,甚至電視業者偷偷摸摸進行新聞置入,也是眾人皆知的事實,但台灣電視的節目表現變得更好嗎?置入性行銷,即使不是飲鴆止渴的解藥,也是自我麻痺的糖衣。

另有人建議減少電視頻道數量,改變僧多粥少的困境。這個想法不無道理,畢竟台灣市場有限,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這麼多的頻道要分食廣告「小」餅,如何是好?

但我國實施民主體制,取消電視執照固然要有法律依據,即使停止頻道申設亦得有充足理由。顯然,頻道數量問題的解決,要另闢蹊徑才行。

亦有人主張政府應擴編文化預算,多予業者補助。此一主張其實已行之有年,從新聞局時代迄文化部成立,政府每年均以不同名目補助業者,但績效如何?

客觀以言,若非這項補助經費的存在,金鐘獎的成績單恐怕更不忍卒睹,可是雨露畢竟難以均霑,何況年年撒出的雨露既不穩定,亦不充沛,更鮮有立本之效。

然則,我國影視產業只能聽天由命,隨人顧性命?評審可以放言,藝人可以不爽,業者可以哀怨,唯獨政府不能兩手一攤,自怨自艾。

其實,歷任內閣乃至相關部會,都曾經想解決這個難解的問題,但不是搶短線、求速效,就是各行其是,缺乏統合。試問:我們有一套穩定、有效、長期而務本的傳播政策嗎?

誠然,「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但錢可以救急,卻不能救窮,文化部即使要給錢,也要給得恰到好處才行。同樣的,「頻道可以減量,自由多元卻不能縮水」。

NCC若要讓頻道數量趨於合理,亦有賴影視生態的調整方足以奏效。但台灣的影視發展問題已非七年之病,更不是任一部會的三年之艾所能解決,政府若無極大魄力的統合作為,推動諸如設置影視基金、壯大公共電視、頻道分組付費、本國節目比例等重大基礎建設,我國影視產業的明天仍將是夢幻泡影。

遺憾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沒有看到政府官員就此次綜藝節目的爭議,表達政策性的看法。

文化部與NCC無統合性的上位傳播政策久矣,面對我國影視產業的發展困境,大家都可以兩手一攤,唯獨政府無權袖手旁觀。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胡 元輝
目前在學校服務,卻不甘心做個教書匠;曾於媒體工作25年,亦不像個典型媒體人。對於新聞業的重建,不只關心,還希望以具體行動參與;對於台灣民主的深化,嘆氣之外,不曾悲觀。所以,一路前行,繼續幹活囉。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4 =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