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架空的⾔論⾃由?對台灣撐香港新聞⾃由的理解/張時健
香港新聞媒體繁盛與⾔論多樣,常⾒說法是其得益於香港居於東西⽂化碰撞的要衝所在。然⽽若以國族認同(即 B. Anderson 的想像共同體)的建構如何應⽤在地緣政治上的發展來思索,我們或可以有另種理解: 先是百年以來⼤英帝國的殖民地治理技術以收奪經濟營利為重⽽非⽂化/國族的統制(相較於法國);其後回歸的安排⼜得到北京⼀國兩制的承諾使港⼈能安於有別中國境內的⾃由經濟體制,及相應的區域格局的⾃治系統與寬鬆的國族認同安排;⽽主權移交的過程經歷⼗數年的制度摸索, More...
記者日常與專業雜談 / 張十七
美國總統川普與新聞業的關係不睦已是眾所皆知了。他認為新聞記者專找政府麻煩和扯後腿,有害偉大美國的再起。隨着年初以來境內Covid-19疫情升高,以及晚近非裔美人的民權運動遍地開花,川普和媒體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早前因為川普幾次在白宮記者會上的快嘴造成的公衞危機,老牌電視新聞CNN和MSNBC以保護人民福祉為由暫停直播川普記者會,言明不願為川普的自吹自擂作傳聲筒。晚近川普的出言不遜激化社會爭端,新聞業群起質疑,川普甚至拒絕對話,改派發言人和記者舌戰;他自己則連番在twitter發文上攻擊紐約時報等老牌新聞媒體專門炮製「假新聞」和他作對(同時大讚對他不離不棄的福士新聞),是與民主黨政敵、左派、共產黨還有上街抗議的「暴民」一丘之貉。 More...
所謂的「只有一種電影,叫『中國電影』」/張十七
時值香港電影人喜迎2018年金像獎前,三月時港星成龍一句:「現在只有一種電影叫『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也是中國電影。」直戳圈內外人敏感處,引起不小反彈,至今餘波蕩漾。有的影迷罵他忘本,有說香港電影早就名揚四海,不必/何必獨沽內地品味;但也有氣短者承認,世道如此,香港沒有中國資金市場不能獨活。 More...
黃百鳴的合拍冒險與終局/張十七
當黃百鳴、泰迪羅賓、徐克等新藝城的要角出現在今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應該令許多台灣影迷驚呼不已。年長些的,必然在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的大螢幕上看過他們的風采;年輕一點的,拜國片台偏愛重播經典所賜,對光頭佬、開心鬼、羅賓探長、肥貓會有印象;或最少,知道標誌吳宇森風格的《英雄本色》。較不為觀眾知的幕後故事,是主席張艾嘉藉此機會將新藝城與台灣電影圈的聯繫搬到前檯:陶大偉的《頑皮鬼》和孫越的《搭錯車》,也都出品自新藝城。 More...
不只是《我只是個的士司機》: 想那邊陲的台灣與香港電影業/張十七
若問為什麼南韓的電影工業能推出《我只是個的士司機》,而台灣或香港不能?常見就把電影界挑戰政治禁忌的可能性比上一比,然後得出政治開放度各有不同的結論。好比麥樂文的〈直面善惡之必要〉說:面對歷史傷痕,南韓片商好有勇氣敢於血淋淋地再現獨裁者暴行;相比起來台港扭捏猶疑。 More...
愈快愈沒力:即時新聞時代下的新聞工作者
太陽花學運時期,塗上"當獨裁已成事實,革命就是義務"字樣的國會議事廳外牆與牆外排成一列的電視台SNG車天線。我們想問:"什麼是新聞產製的獨裁力量?" 文/張十七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由於當時公眾渴求的事件信息可以用驚人的零時差效率在多生產節點(multipl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