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一, 九月 28th, 2020

川普的「乾淨網路」計畫掃出了什麼?/唐士哲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可是近期美、中衝突加劇,卻為網路傳播設下重重路障。美國一系列針對中國高科技業的淨網行動,除了欲掃除不受信任的中國軟體與設施,是否也掃掉了美國致力維護的核心價值?

美、中兩國近期的對立由商業、科技到國防,頗有漫天烽火的態勢。但網際網路在兩國科技研發的角力戰上,始終是串接經濟與政治衝突那根失衡的槓桿。

中國政府的言論管制、透過網路竊取他國資訊、搞大外宣的消息時有所聞,也為人詬病。但真正激起由美國帶頭或鼓吹的國際間反製作為,近期尤甚。

乾淨網路計畫,對抗「邪惡中國」的將軍令?

美國國務院公佈的「乾淨網路計畫」(Clean Network Program)。圖:美國國務院官網(Fair Use)

美國先是以行政命令,禁止電信商向「對國安構成威脅的中國企業」購買設備或服務,中國的 5G 設備供應商華為與中興通訊隨即中箭落馬。這項「華為禁令」各國群起效尤,包括波蘭、澳洲、紐西蘭、英國、捷克、斯洛維尼亞、印度等國紛紛跟進,皆終止與華為的採購合約,理由同樣是資安疑慮。而中國的社群通訊軟體如 Tik TokWeChat,則在美國正面臨被迫拆解、出售,或者遭到封殺的命運。

這場資訊熱戰最昭然若揭之舉,莫過於川普政府於 8 月初公佈的「乾淨網路計畫」(Clean Network Program)。在「乾淨通路」(Clean Path)的宣示下,淨化的對象是來自中國不受信任的網路業者或服務,範圍包括網路服務供應商(Clean Carrier)、應用程式(Clean APPs)、手機裡提供下載Apps的網路商店(Clean Store)、雲端服務(Clean Cloud)以及海底電纜(Clean Cable)等。

根據這個計畫,美國政府可以禁止中國有資安疑慮的電信商所提供的服務連結至美國的電信網路。美國的手機業者也應下架中國有問題的通訊程式,同時美國的通訊程式也應避免被預先下載至中國出產的手機上。另外,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業者提供的雲端服務,也將被禁止處理或儲存在美國生產的資料,以防止美國的先進科學研發成果被偷渡到中國。這項計畫也宣稱將確保海底電纜不會遭受中國的情報蒐集活動破壞。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強調,計畫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眾的隱私權,以及美國企業最敏感的資訊,防止像中國共產黨這般惡意角色的挑釁式侵犯,他更公開呼籲美國的盟友不分政府或企業,皆應加入這個拯救資料不落入中國共產黨控制的監控國家與其他惡勢力之手的湧潮中。「為我們的國民的資料建構一個乾淨的碉堡,將能確保所有國家的安全。」

計畫的公佈,儼然成了川普政府號召全球盟友對抗「邪惡中國」的將軍令,稱這個專案是網路產業的「一清專案」似乎不為過!有論者言這是對中國高張的「科技國族主義」的反制——意圖將網路的科技研發與市場競爭連結至美國自身的國防與社會安全上,藉以抑制中國的高科技業近年來對美國的盟主地位所造成的威脅。

有觀察家看衰這個計畫,認為它不過是川普挾執政優勢的競選話術,透過拉高美、中的科技對峙來拉抬瀕危的選情。乾淨通路禁令牽連甚廣,能否一舉完全切斷兩個網路科技產業大國間糾纏的商業、科技鍊結,不無疑慮。況且川普的制裁措施,馬上將面對受制裁的業者訴諸法律途徑,例如 Tik Tok 已宣佈將對川普政府興訟。但可以確定的是,「乾淨網路」計畫作為一項政策宣示,似乎使得曾經標榜最無涉地理或地緣意識的網路也開始面臨疆界的區分。

中立性曾是網路治理的核心價值

「網路中立性」是一個原則,要求所有網際網路流量均應被平等對待。圖:Pinterest(Fair Use)

網路在研發時期,曾經被賦予溝通超越地理限制的烏托邦想像。然而伴隨著網路骨幹商業化後,為了規範商業行為不至犧牲網路的公共普及性,而有了「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的芻議,要求網路服務的提供皆應確保資料移動於不同網路間的「最佳努力」基礎上。白話一點說,就是網路服務供應者應盡最大的努力,確保所有資料在這條行遍全球的資訊高速公路上暢行無阻。

因此網路中立性的價值落實為「原則」,內涵包括保障網路使用者言論表達的自由、確保網路服務的市場競爭性、無差別的網路流量與收費,以及一體適用的服務模式。與這些原則的對立面,則是市場獨占性的壟斷、管制或區別用戶流量、內容檢查,或者透過虛假資訊的操縱造成社會觀感的偏差等。中立性的原則使得網際網路成為一個「公用事業」(public utility),跟自來水、電或者交通運輸工具一樣,對所有的人開放,且使用者享有無差別的待遇。

近年來在美國,網路中立性的落實與否伴隨著執政政府的立場而反反覆覆。歐巴馬政府時期,聯邦傳播委員會(FCC)將網路中立性原則入法,使得網路服務也被定位為「共同載體」(common carrier),也受到《電信法》(Communication Act of 1934)的規範。但到了 2017 年,輪到共和黨政府執政,這項原則遭到廢除。然而不管政府的態度為何,強調網路,大體上在一個國家治理的架構下,揚舉了網路的消費者權益與言論自由,它可以用來規範網路內容服務商的市場行為以及資訊處理原則。

「乾淨網路」計畫顯然與上述的資料移動於不同網路間的「最佳努力」原則背道而馳,因為它顯然以資安與個人隱私的理由,排除了來自中國的通訊軟體與網路服務,美國不僅排斥來自中國的業者、手機 APPs、資料庫與通路,也複製了過往冷戰時期地緣政治對抗的邏輯,號召盟友一同加入這場「自由」與「監視」的政權對抗。乾淨網路意圖將網路世界一分為二、從此區分為「中國與其他」。

中國率先提倡「網路主權」破壞中立性

在過去,這種區分一向是中國網路治理最外顯的「極權」表徵,也被篤信言論自由的西方世界所唾棄。習近平上台後,強調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也同樣要講法治、國家主權,因此全面加強對於網路的監管。透過防火牆長城、網管與網軍,以及各種山寨版社交平台建構的網路平行世界,種種隔絕外來資訊通路的作法將中國的網路媒體「巴爾幹化」。

不僅如此,中國也在國際間大力推銷「網路主權」(Internet sovereignty)的概念,強調網路空間也是國家主權的延伸,呼籲世界各國對於他國網路空間運作及公民網路活動的管轄應該予以尊重。中國的訴求獲得一些國家如俄羅斯、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的呼應。中國並試圖透過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大會」等場合,將主權理念導入國際建制的規範中。中國提倡「網路主權」,顯然與美國一向標榜的「網路自由」理念互別苗頭。

另一方面,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也充分利用這種對於網路管制的不對稱性,積極在海外大張旗鼓。抖音、微信與華為等業者提供的各種軟、硬體服務,成了全球數十億使用者的選擇。除了業者蒐集使用者的資料,並偷渡給中國政府的傳聞不斷,用戶下載這些通訊軟、硬體所擴張的社交連結、輿論流通與電商交易版圖,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經濟軟實力輸出最鮮明的例證。

大推「網路主權」是中國影響全球資訊系統的一大手段。圖:國際媒體援助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CIMA)(Fair Use)

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如果參照上述中國在網路世界發跡的歷程,則川普政府的乾淨網路計畫猶如「中國上身」,同樣以國家的行政干預手段,試圖排除網路世界的境外影響力。

有論者認為這是以牙還牙,遲來的正義。例如曾經創造出「網路中立性」一詞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吳修銘(Tim Wu)便主張,川普政府對抖音、微信的禁令即便動機可議,但來得太遲。他質疑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在國內保持封閉和審查,而它的產品卻能充分進入國外的開放市場是不公平的,也不應被一再容忍。如果中國率先違背了網路的開放性原則,為什麼要繼續允許它進入世界各地的網路市場?

然而防堵賠上的代價,終究是網路世界的一邊一國。平心而論,美國此刻創造的賽局,是將網路治理重構在戰略對峙的語境中,維護網路通訊的自由,被置於一個對抗政治的框架下彰顯其合理性。

美國正透過與中國同樣堅壁清野的防堵,要將其「盟友」招攬至一場自由與監控、隱私權的保護與侵犯的意識形態對峙局面,且這種網路科技與市場的對峙極有可能產生國際間的溢散效應,為已然存在的地緣政治或經濟矛盾祭旗。例如中、印間劍拔弩張的邊境衝突,促使印度政府禁止數十款中國的 Apps,理由也是國家安全收到威脅。印度政府更通過的投資規定,將限制與印度邊界鄰接的國家投標本國的 5G 建設,擺明著是針對中國而來。

網路中立自由折翼:地緣政治衝突的犧牲品!

諷刺的是,網際網路曾經是最無涉地理意識的媒體,一個在 IG 或 Tik Tok 上發表的短視頻,可以瞬間打造全球性流行的網紅。連線的網路世界,打破了過往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傳播系統。搜尋引擎、手機、社交軟體、線纜、資料庫等網路軟硬體,本應是形成這個無疆界世界的共同載體。然而曾幾何時,載體也開始有選邊站的兩難。華為的新手機不能再使用像 Google Play、Gmail 等應用程式,而蘋果不能再與騰訊交易,連帶使得未來新版的 iPhone 手機上將沒有 WeChat。

種種跡象顯示,「中立」的網路已經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犧牲品。地緣政治觀將地理的隔閡與開放視為對於政治生活或者文明型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過往考量的是地貌、水文、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對政治權力關係的影響,現在則絕對不能漏掉網路連線的跨國基礎設施:新的地緣政治衝突裡,5G 電信設備、海底電纜,乃至手機零件的全球生產鍊皆成了對抗的籌碼。

網際網路雖然使得世界的通訊距離不斷地縮小,但地理隔閡或地域的差異並沒有因為技術的進展而降低,反倒因連線帶動區域間更緊密的連結,而更被突顯出其矛盾的一面。表面上,美國的乾淨網路計畫是為了要掃除為監視國家政權意志服務的通訊軟體或業者,但骨子裡,「網際-網路」成了「網裂-網路」(splinter-net),恐怕也是乾淨網路計畫掃出來的結果。曾經標榜為中立價值服務的網路,將從此更淪為國際政治與經濟衝突下的權力競技場。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媒體改造學社理事

本文由《卓越新聞電子報》與媒體改造學社合作刊登。

 

相關閱讀: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媒改社秘書處

媒改社秘書處

媒體改造學社(簡稱「媒改社」),於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6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