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周二, 十二月 4th, 2018

下一次,神雕在哪里发威?/魏玓

武侠小说家金庸。

武侠小说家金庸。

前言:今(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家金庸病逝香港,但他创造的武侠世界将永世流传,也成为我们生命过程和阅读经验中的共同成分。几年前脸书流行过“请列出对你影响最大的十本书”活动,我就把《天龙八部》列名其中。至于原因为何,那就以后有机会再说,毕竟,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生命中的段誉(或是杨过、令狐冲,或是黄蓉、阿朱罢)。

12(天哪这是什么数字!)年前我写了一篇讨论历年来《神雕侠侣》改编电视剧的文章,当时正红的中国大陆演员黄晓明演出了电视史上的第七个杨过。这12年间,第八个杨过出现了(2014年,也是中国大陆演员,陈晓)。从这一点来看,这时重刊这篇文章,除了缅怀金庸之外,也还是有些意义。至于是什么意义,那就请读者们读到最后,应该就知道了。

 

(以下文章除了修正少数文字,99%并无更动)

2006年中国大陆版《神雕侠侣》剧照,主角为刘亦菲和黄晓明。

2006年中国大陆版《神雕侠侣》剧照,主角为刘亦菲和黄晓明。

上个月(2006年7月)中视播出了中国大陆最新制作的《神雕侠侣》连续剧,再次引起观赏和讨论热潮。《神雕侠侣》是金庸武侠小说中,被改编成电视剧次多的作品(最多是《射雕英雄传》),观众的各种正反意见交锋很多,比故事里面的武打情节还精采。

 

华人地区的“神雕”连续剧,到目前为止有七部。不过香港佳视在1976年的第一次尝试,台湾观众大概没什么印象。除了佳视之外,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制播过两次,第一次是1983年的陈玉莲与刘德华版,第二次是1995年的李若彤和古天乐版。台湾电视也有两个版本,1984年周游制作了由潘迎紫和孟飞演出的版本,这也是许多台湾“五年级”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事隔14年,另外一位名制作人杨佩佩,在台视推出了吴倩莲和任贤齐的版本。而在同一年,新加坡电视台则播出了范文芳与李铭顺主演的“神雕”,跟台湾的“杨版”打对台。八年之后,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版,主角是新一代的大陆演员刘亦菲和黄晓明(参见下表)。

 

“神雕侠侣”电视连续剧历年版本

年份 出品地 电视台 集数 主要演员
1976 香港 佳视  N/A 罗乐林、李通明
1983 香港 TVB 50 刘德华、陈玉莲
1984 台湾 中视  N/A 孟飞、潘迎紫
1995 香港 TVB 31 古天乐、李若彤
1998 新加坡 新视  N/A 李铭顺、范文芳
1998 台湾 台视 47 任贤齐、吴倩莲
2006 中国大陆 各地方台(慈文影视制作) 40 黄晓明、刘亦菲

 

改编金庸小说成电视连续剧,应该是很多电视制作人的“致命诱惑”。金庸作品戏剧性丰富,又有基本观众,不改实在可惜;然而正因为情节与元素太过丰富,广大的原著读者期待又高,注定是吃力不讨好。其中“神雕”主角杨过和小龙女的性格特殊,故事情节又有强烈的起伏转折,特别吸引制作人,也因此改编次数很多,但是相对的难度也很高。

 

一般人对金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批评,主要不出两个方面:剧情和演员。由于许多观众都已经读过(甚至是熟读)原著,因此对剧情改编很敏感。有人喜欢忠于原著,一丁点的删节更动,都无法忍受。也有人期待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段落,不管是男女主角的情感纠葛,或是大场面的武功比拼。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过度的改编,通常会招来严厉批评,“杨佩佩版”就是最惨痛的例子。在那部戏里面,铸下大错,让杨过和小龙女情路坎坷的关键人物全真教尹志平,戏份大增,跟小龙女之间甚至还存在着若有似无的感情,“神雕”(或说杨过)迷实在难以接受。而包括删掉一灯大师、周伯通、瑛姑等重要配角,甚至是小龙女身着黑衣的打扮风格(谁会期待小龙女是穿黑衣而不是白衣?)等等,都让许多观众按耐不住;甚至连金庸本人都大发脾气,公开表示不满。

“杨佩佩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吴倩莲饰)一反传统,身着黑衣。

“杨佩佩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吴倩莲饰)一反传统,身着黑衣。

谁来演杨过和小龙女?

其次,大家对于哪个演员来演故事中的哪个角色,向来也是争论焦点,而且好恶分明。谁来演性格特立独行的杨过和小龙女,当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观察网路上的讨论,演出小龙女的女演员中,历来最受肯定和怀念的应该是纤纤可人的陈玉莲。不过,陈玉莲表现出小龙女纯真温柔的部分没有问题,但是较为冰冷疏离的部分(至少在出古墓之前),就看不到了。就这一点来说,不少人肯定1995年TVB版的李若彤,认为她表现出小龙女又冷又美的特色。不消说,吴倩莲的小龙女负面评价最多,但这其实并不关吴倩莲本人的错,她的表演向来是好的,也非常有型,只能怪制作群用错误的方法,把她放在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至于最新版的刘亦菲,清新脱俗的气质是足够了,但是似乎少了点灵巧的感觉,演技也比较生硬些。

演出小龙女的女演员中,历来最受肯定和怀念的应该是纤纤可人的陈玉莲。

演出小龙女的女演员中,历来最受肯定和怀念的应该是纤纤可人的陈玉莲。

至于演出杨过的众男演员,金庸迷们的评价更是分歧。演杨过的人当然要帅,要看起来聪明,但是杨过一生性情变化很大,少年时期叛逆不羁、古灵精怪,壮年之后历经变故,增添沧桑风尘味;另一方面,因为变成了行侠仗义的“神雕侠”,甚至后来在襄阳保卫战中,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又要有一股正气和英气。这么复杂的角色,这也难怪众男演员们很难讨好观众。网路上的讨论,古天乐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大概是因为很多方面他确实符合了杨过的特征。不过,古天乐毕竟“邪”气有余,“正”气不足,后半段的说服力就降低。此外,刘德华也有很多人支持,不过比起古天乐,华仔的正气又太强烈了点;这点也是最新版黄晓明的问题之一。当然,你八成会有同感,任贤齐演的杨过,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除了外型问题,最主要应该还是制作群的失误(无论是就帅气、邪气或是英气来说,小齐都是平平而已,如果让他演一个平凡中见伟大或见深情的男子,一定适合许多)。

饰演杨过的众多男演员之中,古天乐获得的评价较高。

饰演杨过的众多男演员之中,古天乐获得的评价较高。

我心知肚明,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将自己陷入了一个潜在的风暴中心,因为可能会有不少读者完全不赞成我的意见,甚至想要给我来个“黯然销魂掌”(一点都不夸张,网路上就有人写道:“我到死都无法接受XXX演杨过!”),因此我决定在此打住。其实,哪个演员最适合,表现最好,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什么对错可言。应该说,没有一个演员能够符合任何一个读者心目中最完美的杨过或是小龙女。剧情改编和导演手法也是一样的。只要是改编,就是一种重新创作,希望看到书中的人物跃然萤光幕上,就得有心理准备,那绝对跟小说不一样;如果忍受不了,就干脆打定主意不要看电视。换个角度想,看电视时批评这个改编版本跟(自己解读的)小说之间的差异,其实正是某种乐趣来源之一(只要不到惹火大家的地步)。“杨佩佩版”虽然很少获得好评,但也有人认为提供了某些重新诠释原著的创意,不失为一种另类思考。

 

 

哪里拍的可能更重要

我觉得与其去争论哪一个版本最好,倒不如思考一个现象。我们应该可以发现,二十几年来,改编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剧制作重心,从1980、90年代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目前显然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严格来说,1995年的“杨佩佩版”已经是半个“中国制造”了)。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

 

首先从金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这一面向来看,产业规模、技术层次和资源大小,是改编版本表现好坏的重要关键。这当然不是说演员演技和导演功力不重要。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金庸小说的情节,经常出现大型的打斗或战争场面(从某某英雄或比武大会到国族战争),以及独特宏伟的场景(黄沙大漠或是皇宫大院),在戏剧品质要求愈来愈高的前提下,人造布景已经难已被接受(“五年级”观众一定记得周游版里那些令人尴尬的布景和道具),中国大陆在这一点上可说占尽优势。

 

而说到寻找适当演员这一环,中国影视产业恐怕还凌驾其他地区之上。尽管大陆演员在华语社区的知名度和流行度可能比不上港星或台星,但毕竟人多势众,万中选一的结果,选中好演员的机会也就提高;即使主角演员很难讨好观众,配角让人满意的例子也很多(例如这次2006年版本的黄蓉、霍都、程英、公孙绿萼等角都很抢眼;此外,金庸电视剧先不说,像是“三国演义”和皇帝系列,很多选角也经常让观众惊呼,这就是我心中的XXX啊!)。

2006年版本的黄蓉、霍都、程英、公孙绿萼等角都很抢眼。

2006年版本的黄蓉、霍都、程英、公孙绿萼等角都很抢眼。

不仅如此,金庸小说里也经常出现一些重要的非人或接近奇幻的角色设计,转换成戏剧时,便有一定难度。《神雕侠侣》的神雕难演,不用多说,加上“万兽山庄”里的各种猛兽,也是一大难题。过去版本的神雕都是由人套上道具演出的,观众看到神雕时,要不忍俊,要不忍气,实在痛苦。最新大陆版大量使用电脑动画来做神雕和猛兽,严格来说,还是很难入眼,但毕竟已经跨出重要一步。事实上,1990年代以后的各个版本,在武打动作和上述特殊角色方面,已经开始使用特效技术,但观众接受程度不高,觉得好像在看布袋戏。总之,要让金庸电视剧更上一层楼,电脑特效的恰当成熟运用,是免不了的(我当然不是说,金庸电视剧非得运用电脑特效不可,电脑特效不是好版本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如果能善用之,那么改编的挥洒空间也就比较大,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这势必依赖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资源。

 

1980年代的香港电视产业,傲视两岸三地,但稍后在日、韩电视产业的威胁下,已逐渐丧失亚洲市场的领先地位,而走下坡。当时台湾电视受到港剧刺激,也有一定的反扑或至少是振作能力(例如周游、杨佩佩、琼瑶等制作团队的连续剧),但是随着有线电视开放带来的的市场秩序大乱,进入1990年代后期,台湾的电视剧产业大概主要只能维持住以煽情对白和剧情取胜,并几乎完全以室内场景为主的所谓“本土”剧能量了。以这次大陆版“神雕”来说,知名制作人张纪中(制作过“三国”、“水浒”、“射雕”等电视剧)和主要的制作单位慈文影视(出品过“神雕”、电影“七剑”等),获得了几家半官方影视机构和地方电视台的参与投资(包括九州音像、上海文广、江苏电视台等),每集成本大约是90万人民币(约合台币360万,当时台湾连续剧每集200万已算是极高档),光是电脑动画部分总共就花了200万人民币。张纪中几度声称预算实在太少,所以电脑动画效果不尽人意。不过这次“神雕”在中国大陆和港台等地受到欢迎,加上雄厚的市场与产业潜力,日后其他改编剧集的预算势必越拉越高。

 

金庸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华人世界的共同文化资产,而且应该是与时俱进,与华人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文化资产。将之改编电视剧或电影的案子,不会停止,也不该停止。我们或我们下一代,必然会看到第八部、第九部,甚至是第二十部《神雕侠侣》。怎样改编最好,找谁来演最棒,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也永远都可以有最新的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积弱不振的台湾电视产业还是这种没有明天似的短线操作型态,那么下一次的“神雕”,我们还是只能对人家品头论足,却没有从制作面主动参与诠释的份量和权力。如果是这样,套句周伯通的话,实在“不好玩”!

我们或我们下一代,必然会看到第八部、第九部,甚至是第二十部《神雕侠侣》⋯⋯。

我们或我们下一代,必然会看到第八部、第九部,甚至是第二十部《神雕侠侣》⋯⋯。

后记:12年前观察到华文电视产业的重心已经明显移往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电视产业的式微,12年过了,很遗憾的这个趋势只有愈发急促和令人忧心。另一方面,我还有个不安的观察:金庸的过世,在台湾引起的反应和讨论,远远低于我所想像。12年前我以为,金庸的著作(以及其他华文艺文创作)所累积出来的珍贵资产,必然会世世流传,我和我的小孩一起讨论《神雕侠侣》,对我来说是一定会发生的事。然而如今我却有点不敢确定了。我的感觉是,似乎在近十多年来台湾被扭曲的“本土化”和“去中国化”操作下,有很多华文文化资产被逐渐忽略甚至放弃,并从年轻一代台湾人的文化视域中层层淡出。在我看来,这是无关乎政治体制或国族认同立场的一个错误方向。道理很简单,因为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要能够建立和发展,各种文化资产是最重要的基础(是所有点子、创意、故事、剧本的来源),因此永远只有不够丰富,没有太丰富(打个比方罢,当好莱坞在近几年不断开发动漫“XX宇宙”的手段,我们没有理由不试着想想看金庸的“武侠宇宙”会是什么样子)。刻意或不经意地放弃本来拥有的文化资产,是不可思议的短视之举,也是创意产业必将走向失败的预言。我希望我的观察是错的。

 刊载于《共志》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魏 玓
媒体改造学社、《共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最近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脸书的政治经济学、台湾新闻媒体的发展史,以及捷运和高铁的文化研究。写评论和做研究都有拖延的坏习惯,但前者通常字数过多,后者却是过少。目前任教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经常移动于台北新竹之间。

留言回应

XHTML: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三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