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一, 十月 22nd, 2018

從《2018年路透數位新聞報告》看台灣公視新聞的危機與轉機/林麗雲

牛津大學路透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自2012年以來每年調查各國使用新聞的情形,並出版年度報告。由於近來假新聞議題備受關注,因此今(2018)年的調查還加入民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並已出版《2018年路透數位新聞報告》。從今年的報告中可知,各國公共廣播電視(Public broadcasting,以下簡稱「公廣」)在新聞的使用度與信任度上各有不同。有些國家的公廣新聞兩者均高,有的均低,有的則使用度高,信任度低;有的又相反。本文即就使用度與信任度兩個面向,分析各國公廣新聞的類型,並思考台灣公視的危機與轉機。

《2018年路透數位新聞報告》網站呈現

《2018年路透數位新聞報告》網站呈現

《2018年路透數位新聞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面向。第一是新聞媒體使用情況,主要就各國主要傳統(非線上)以及線上新聞媒體,詢問該國民眾每週使用情況;研究團隊就使用程度將傳統(非線上)新聞媒體以及線上新聞媒體分別排行。第二是新聞媒體信任情況,主要就各國主要新聞媒體,詢問民眾信任情況。研究團隊就信任度對新聞媒體排行。因此,從報告中看出,各國主要新聞媒體(包括公廣新聞)在使用度及信任度的排行。

本文就公廣新聞在使用度及信任度的高低,將各國公廣分成四種類型。

表一 各國公廣新聞在使用度及信任度上的分類

 

信任度    使用度    高    低
類型一:使用度信任度均高

如:西歐、北歐各國、日本等

類型三:使用度低,信任度高

如:台灣、保加利亞

類型二:使用度高,信任度低

如:南韓、波蘭等

類型四:使用度信任度均低

如:阿根廷

在這四類型中,類型一是公共廣電新聞的使用度、信任度均高。這些國家通常在廣電發展初期,即決定以公共廣電為主;在數位革命中,公廣也轉型成為公共服務的媒體(Public Service Media, PSM),不只建立數位平台,將公共服務的內容放在各類數位平台中播出,還成立社群媒體頻道與社群建立連結,以達到「無所不在」之目的(如BBC 主導成立數位影音平台Freeview和各種podcasts)。因此,公共廣電在傳統新聞媒體以及線上新聞媒體等兩類的使用度均是最高。而且這些國家的政府大抵還能與公共廣電維持「一臂之遙」的距離。因此,在假新聞泛濫時代,公共廣電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例如,在本調查中,在傳統媒體的使用上,英國分別有六成四及四成三的受訪者每週會看BBC的新聞及看BBC新聞網。英國人對BBC新聞的信任度也最高,只有一成二的人信任社群媒體的資訊。

相對於第一類型國家,其他三種類型中,公共廣電新聞的使用度或者信任度至少有一項偏低,且多屬民主轉型國家。類型二的國家在廣電發展初期是以國有廣電為主,也致力推動數位服務,因此使用度高。但是近幾年這類國家的公廣受到嚴重的政治干預,因此其信任度低於商業媒體。例如南韓及波蘭的公廣近年來均受到政治控制,民眾認為它們是官方傳聲筒。類型三與四的國家則是以商業廣電為主。這些國家的公廣或發展較晚,或規模較小,因此在使用度上比不上商業媒體。若公廣遭逢嚴重的政治干預,則信任度也會低於商業媒體(即類型四的國家,如阿根廷)。若公共廣電還能保有新聞自主,則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即類型三的國家,如台灣及保加利亞)。

台灣公視新聞屬於類型三,即使用度低,但信任度高。本調查中,在傳統媒體的使用上,五成以上受訪者每週看TVBS新聞,但只有一成五每週看公視新聞;在數位新聞的使用上,五成二的受訪者從雅虎新聞網看新聞,只有一成從公視網站看新聞。台灣公視的使用者不多,這有其歷史因素。台灣在政治轉型過程中,先有廣電自由化、眾多的商業電視台,之後才成立公視,並且公視也一直被定位在「小而美,補充商業電視之不足」的角色,只有特定時段才播新聞(而不是24小時新聞台)。因此公視新聞的使用程度有限,這是部份因素。

即使看公視新聞的人不多,但受訪者(包括公視新聞的使用者以及非使用者)多認為公視新聞最值得信任。二十年來,公視新聞部已建立一定的新聞專業,如制定「編輯室公約」、「節目製播公約」等,以保障專業自主,雖也曾有政治壓力,但大致還能維持專業倫理。相對地,臺灣的商業電視環境日益嚴峻,必須為了每分每秒的收視率,不經查證而炒作新聞(如2000年「腳尾飯造假錄影帶」, 2004年總統大選灌票,近兩年來在中共犯台議題上直接採用中共軍方的畫面、呈現中共軍機在玉山圍繞)。而公視新聞則引用可靠的消息來源(如依據中選會開票結果報導等)。因此,台灣民眾對媒體新聞的信任度偏低(在調查的37國是第32位,倒數第五名),而最受信任的是公視新聞。

在此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本文建議,公視新聞可善用累積下來的公眾信任,運用數位科技,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首先,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需要有公眾可信任的資訊,作為溝通、討論、判斷的依據。但是,目前台灣的商業媒體以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方式呈現新聞,未能得到大部份民眾的信任。而民眾也各自選擇只看自己相信的媒體;長長久下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各自形成壁壘分明的同溫層,彼此難以對話。公視新聞則較持平,得到是較多人信任。若公視新聞如果能呈現在更多觀眾的眼前或耳邊,則社會各方將有可能在事實基礎上進行溝通與對話

路透新聞社指出:信任為要

路透新聞社指出:信任為要

其次,對公視而言,雖然在傳統媒體上公視新聞有一定的觀眾(約一成五的受訪者每週看公視新聞),但目前由傳統電視看新聞的民眾已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並且隨著年齡層降低而遞減,卻已有八成六的民眾上網看新聞。因此,公視新聞需順應數位潮流,「向數位轉」,讓已經努力做好的新聞,能隨著網路而無遠弗屆。

管見所及,具體的作法至少有二。第一,公視新聞可成立公共新聞網,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新聞平台來經營,將公視已有的新聞做分類、規劃及策展。未來可進一步與其他公共及非營利新聞媒體合作,協助傳輸其內容,朝向公益新聞平台邁進。第二是建立分眾的利基頻道,以延伸市場並建立社群連結。在此可借鏡天下集團的「市場延伸」策略。《天下雜誌》是財經雜誌,但在數位轉型過程中另成立數位子頻道(如《獨立評論@天下》、《國際換日線》,分別以社會議題及國際新聞為主)以爭取年輕讀者,並且擴大市場。公視新聞在特定議題(如環境與兒少等)已累積許多作品,也有支持的社群,可以進一步發展成利基頻道。

綜上所述,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台灣公視新聞雖使用度不高,但享有很高的信任度,宜再接再厲,發揮影響力。有的國家公廣(類型一)的基礎較穩固,歷經成功的數位轉型,因此在傳統與數位媒體上的使用度均高,也有高的信任度。有的國家(類型二與四)的公廣受到政治控制,失去民眾信任,十分可惜。然而,台灣公視新聞的使用度雖然低(特別是在數位新聞方面),但仍受到民眾信任。在此品牌信任度的基礎上,公視新聞宜因應趨勢,進一步運用數位科技,深化與公眾的互動與連結,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基石。


本文同步刊登於《開鏡雜誌》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林 麗雲

林 麗雲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並為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7 +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