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二, 九月 26th, 2017

打假新聞?東南亞各國恐形成「新聞控制2.0」/張春炎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彙,強調網絡時代充斥太多假新聞所引發的社會亂象。這些亂象產生,甚至直接衝擊了社會民主結構,最明顯例子莫如2016年底的美國大選期間,如「調查希拉蕊郵件門的 FBI 探員被謀殺」等等的假新聞,讓川普的勁敵-希拉蕊的支持率大跌,形成一場以假亂真、擾動社會對立仇恨,以致於無法形成選賢與能的情況。

有關假新聞是否真能影響了大選或者社會,有人相信也有人存疑,但假新聞衝擊各國的現象卻是如實浮上檯面。

2017年初的歐洲大選年,假新聞的出現不僅被認為是影響了政黨選舉氛圍,歐盟更擔憂會讓歐洲社會對於穆斯林議題、難民議題形成偏激的民意,因而要求擁有大量使用者的網絡公司如 Facebook 和 Google等 ,必須採取行動遏制此類假新聞。

20170926_後真相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選為年度詞彙,強調網絡時代充斥太多假新聞所引發的社會亂象。(圖:截自youtube)

東南亞對抗假新聞不缺席

正當歐美各國和網絡公司忙着對抗假新聞時,東南亞各國也不缺席,紛紛祭出各種措施。飽受貪污醜聞案纏身的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其政策是由官方設新聞查核網站,名為SEBENARNYA.MY(事實真相),並在今年3月14日正式推出。馬來西亞政府今年亦公開預告,未來將會監禁在社交媒體傳播假新聞的人。

新加坡政府則早在2012年就設立Factually這個新聞事實查核網站,用來糾舉不利政府的不實訊息。2013年,新加坡更對境內主要網站推行了「執照需求法」,要求超過五萬人次點閱的網站必須重新申請執照,並且需要繳交約台幣1,124,000元的保證金,並且每年需更新執照。如果網站內容有傷害「社會和諧」的疑慮,當局也有權刪除線上內容。今年,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部長尚穆根公開表示,新加坡將於下半年展開公聽會和各方討論,預計明年立專法懲處假新聞製造者。印尼稍早也宣布要擬定對國內網絡媒體的管制計畫,並在今年二月正式成立新管制機構:多媒體局,主責網絡巡邏、資訊查核工作,並會追蹤在網上發佈虛假信息的網絡使用者。

一些國家則將假新聞管制焦點轉移,如柬埔寨很罕見的贊同起美國總統川普。理由是,川普上任後,就開始指控某些傳統新聞媒體的報導才是假新聞,並禁止批評他的媒體集團參加白宮記者會。在位超過三十年的柬埔寨總理韓森面對假新聞,不僅呼應川普的看法,並支持他的辦公室發言人公開對所謂假新聞和媒體管制的強硬談話。韓森的發言人稍早在臉書公開指責《民主之聲》、《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等媒體集團對柬埔寨的報導不正確,同時揚言若這樣的報導不見改善,「關掉它,非常簡單。驅逐他們」。

20170926_柬埔寨總理

在位超過三十年的柬埔寨總理韓森(中)支持他的辦公室發言人公開對所謂假新聞和媒體管制的強硬談話。(EPA)

菲律賓總統態度跟川普和韓森口徑一致,並向某些媒體貼標籤,指責他們的報導是假新聞,如《紐約時報》對於杜特蒂的報導便被菲國總統府批評是假新聞。菲律賓同時在2017年提出了一個社交媒體管理草案,等待立法通過。總統府發言人宣布此項訊息時,同時點名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網絡公司,未來將依法要求他們必須查核網絡使用者身份後才能開通使用者帳號,藉此避免假帳號或者使用者不負責任地傳播假新聞。七月,菲律賓總統傳播運作辦公室再度召開記者會,談及未來菲國傾向不立法限制媒體以維護媒體自由,但認為當前重點是區分合法的媒體與製造假新聞的網站。然而,回到菲國媒體環境本身,過去發生不少政府官員做為消息來源,讓合法媒體製造出假新聞的問題,突顯出菲國假新聞不是網絡時代獨有的問題,而是根病於既有的媒體環境。

上述幾個東南亞國家在假新聞風潮的反應,事實上也體現出一個與歐美民主國家相當不同的國情。

管制假新聞將惡化新聞言論自由

假新聞在東南亞恐涉及複雜的國情,與歐美民主國家情況不同。一位常駐在雅加達的新聞撰稿人Krithika Varagur批評東南亞各國常將對抗假新聞視為是武器,進行政治鬥爭和民意操弄。之所以能如此,一方面是東南亞各國的民主相對年輕,另一方面則是新聞制度、新聞自由始終未能確立。

諸如印尼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仍然對於新聞有很強的管控。由於印尼當局長期濫權,導致了新聞媒體心生恐懼、存在着自我審查的文化。而今,東南亞各國趁勢、義正辭嚴要打擊假新聞,但若缺乏監督和人權關注,恐讓外界霧裡看花,也讓東南亞各國政府趁機進化新聞控制-形成「新聞言論控制2.0」。因為新法恐怕會使東南亞各國更輕易介入原本該屬於低度管理的網絡傳播空間。

20170926_菲律賓

菲律賓點名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網絡公司,未來將依法要求他們必須查核網絡使用者身份後才能開通使用者帳號,藉此避免假帳號或者使用者不負責任地傳播假新聞。(http://cebudailynews.inquirer.net/)

因此,當東南亞各國大動員要打擊假新聞,恐怕也不能樂觀輕率看待,而需要公民社會的檢視和堅持。首先是檢視東南亞各國現階段管制假新聞時,其舉措是否妥當,這點或許可以從聯合國的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的聯合聲明來判斷之。這份聲明強調,除非有法源依據,且有正當法益需保護,否則國家不應該限制假消息的流通;其次是堅持國家面對媒體,不應該致力在外部管理,而應該是積極建立多元、獨立且自由的傳播結構。最後是建立理想的傳播生態,政府應在商業傳播環境之外,確保有一或多個健全和獨立的公共媒體,讓公共媒體發揮傳播文化提升的功能,藉此也建立媒體品質。

如此,方能追根究底地培養出公民具有反假新聞的思維與能力,具備反仇恨或刻板印象操弄的市民文化,則假新聞問題才會更有效被解決。

 

本文同步刊登在《自由評論網》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張 春炎

張 春炎

副教授 at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東南亞學系
學過文學、廣告公關、新聞傳播與社會學,目前最關心東南亞消費社群和傳播問題,誤打誤撞進入東南亞研究的領域,任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兼任東南亞研究中心組長。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八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