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二, 十月 18th, 2016

創台灣版的「第三電影」從李安說起

英國規模最大、也最有經濟效率的公共服務傳媒BBC,繼去年推選美國本世紀的百大電影,其文化編輯今年再接再厲,擴大辦理而獲得三十六個國家的一百七十七位影評人響應,其中英美方家占了過半,古巴五人,兩岸三地則各有一位。

根據這些影評人的圈定,BBC在八月公布本世紀至今,世界各國最重要的一百部電影,台灣導演的作品赫然占四部;南韓兩部,日本與香港各一部。

相比於日韓港電影工業的巨大能量,台灣最多是小兒科,卻能以楊德昌的《一 一》、侯孝賢的《聶隱娘》,以及李安的《臥虎藏龍》與《斷背山》,得到影評人的青睞,份量是日韓港的總和。這是不協調的偶然,還是箇中另有深意,值得摩挲,有待理解。

楊德昌已逝,侯孝賢與李安的風格不同,各有特色。李安近日返台,為他的新片《中場戰事》即將在十一月的放映,熱身也做宣傳。該片上市後的票房,月內就要揭曉,但若說李安未演先轟動,應該無誤。

李安還在紐約、返台之前,就有雜誌提早兩三周,不辭老遠與成本,跑到美國訪談,並以中英文刊登、作成封面專題。重視輕薄短小勝於長篇大論的雜誌,為了強調這部電影〈挑戰百年影史最難規格〉,竟也撥出六整頁報導。

不過,這部電影的規格致使從製作到映演,都要花費更多的銀兩在材料與影音設備,因此,創投公司在「文化部引介下」,「協助…影城引進最新放映設備」。並且,由於這些硬體等開銷的增加,必須轉嫁至消費者,於是看一次索價八百元。

影片規格的超標,先談三點。一是4K,不僅4K,而且是4K較高規格的那一種,也就是解析度將達目前螢幕的四倍。二是一秒鐘的畫面要一百二十格,相比於一九二○年代以來的二十四格之標準,可以讓「觀眾有如置身場景中」。三是亮度,計亮單位fL要拉至二十八,是一般3D的九倍。

總加起來,傳媒高度評價李安這部電影,說它是「未來3D」。李安也因為是電影新科技領航人,遂獲卓越國際榮譽獎。

李安的電影對他個人是榮譽,國人若是浮現與有榮焉的感覺,亦可理解。不過,超新技術的使用只能增加電影的生產與消費成本,往往與電影能否「名垂青史」無關。如七年前轟動一時的3D電影《阿凡達》,去年沒有進入美國百大,今年也再度槓龜,影評人全不推薦。

政府若以納稅人的錢補助新技術如4K的生產,就是劫貧濟富、幫助硬體廠商,代價卻是內容製播成本的增加,已很瘦弱的台灣影視界,更難翻身。如果真要協助影視文化事業,但短期內無法大量拉高補助的規模,就該認真提倡「第三電影」。

「第三電影」起源於一九六○年代的拉丁美洲,至今在拉亞非、歐美澳紐都有人奉行。古巴人埃斯皮諾薩(Julio Garcia Espinosa)曾寫〈論不完美的電影〉,開頭就說「技術上與藝術上追求完美的電影…幾乎注定就是反動的電影」。

當時歐洲知識界非常激賞巴西與古巴電影,對此,埃斯皮諾薩說:「我們有什麼理由要在意他們的讚賞呢?」不過,巨大差異之餘,「第三電影」與李安仍有相同:它們都不是製作不佳、編劇不用心的低品質電影。

不追求高預算、平價製作的「第三電影」,怎麼能夠同時不是低品質,又能溝通知識界與大眾?這就是動力,驅動我們想方設法,創造台灣版本的「第三電影」。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馮 建三

馮 建三

http://www3.nccu.edu.tw/~jsfeng/
登頂猴山五百次,台灣268座三千公尺高山五十次;預定隱於市之前,完成一千次與一百次,並將發表曠世巨作,書名定於古巴革命六十週年時宣布。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3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