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二, 三月 24th, 2015

〔太陽花記憶〕當末代課程遇到太陽花,一個新聞所教師的重生

318當晚,林麗雲與留在事件現場的學生FB傳訊

318當晚,林麗雲與留在事件現場的學生FB傳訊

文/林麗雲

約莫是去年的現在,3月18日晚上11點多,濟南路晚會大部份的人潮都已散去,也沒有SNG車了。我以為沒事了。豈料回到家後,滑動臉書,才知道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發生了:台灣首次有群眾(而且大多數是年輕人)占領立院。其中,有三位是我「當代議題」課的學生;他們進入議場,開始用本所(台大新聞所)新聞E論壇的臉書平台,發佈新聞。

這門台大新聞所的必修課(一學分),以討論社會議題為主。2014年春季是最後一年開設。開課前,我自告奮勇向所上說「由我負責」。因為,當時我對台灣的未來充滿困惑,包括新聞專業的未來應何去何從?台灣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問題如何解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如何發展?台灣又如何與世界接軌等等?我滿心希望在這門課程中能廣邀各方,觀察社會,激盪腦力,激發辯論,一起想像前路,共築願景。課程作業中有一項「社會學習」,也就是鼓勵同學到新聞現場(如228共生音樂節,314反核運動等),親身觀察並作成新聞報導,上傳到本所新聞E論壇的臉書平台。

學生透過CNN的iReport公民記者影音服務,上傳立法院現場的英語連線報導。截圖自CNN iReport網站。

學生透過CNN的iReport公民記者影音服務,上傳立法院現場的英語連線報導。截圖自CNN iReport網站。

這門課的「社會學習」,在318時,意外地把同學帶到社會的大教室,進行一場新聞學實驗。有一組同學擠在318晚會的現場。晚會結束時,他們原本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是當有人衝過警戒線、進入立法院時,這組同學立即跟上,因為他們相信「新聞記者要在現場」。而且,他們用極為簡單的器材(手機,筆電),藉由所上E論壇的臉書平台開始發稿,一篇接著一篇。他們還把新聞稿譯成英文,轉為影音,上傳CNN,讓太陽花國際化,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關注。E論壇臉書的按讚人數,迅速從幾百跳到幾千、幾萬,最後累積到十三萬。

當晚午夜時分,我透過臉書與同學們聯絡。我問:「要留下來嗎?不怕危險嗎?」同學們說:「想要留,因為不想錯過任何情況,因為要提供現場、第一手、正確的資訊。」後來各家電子媒體聞風趕到,匆忙之間,還摸不清楚現場狀況。但我們留守在現場的同學們一路掌握最新動態,隨時呈現318的最新進度。我說:「大家要注意安全。老師的手機開著,保持聯絡。」那一晚,我無法入睡;翻滾許久,我擔心同學們會不會出事呢?但我也知道,要放手;要相信,學生正在學習與蛻變。

同學輪值日夜守護新聞現場。攝影/林麗雲

同學輪值日夜守護新聞現場。攝影/林麗雲

隔天,本課程有更多同學自願加入這個行列,在現場搭起簡易帳篷作為編輯室。在接下來的21天中,同學邀請各新聞系所同學,組成編採團隊。大家自主排班,日夜守護現場,在街頭召開編輯會議:沒有椅子,就席地而坐;沒有白板,就搭起簡易木架、貼上筆記紙,開始寫起編輯室公約,建立「真實為先」的共同守則。同學們後來也把整個實作過程與脈絡,編輯成書,出版為《街頭守門人》。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杜蘭所說「行動者的歸來」,在318運動中,我親眼看到新生代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個時代,並回應這個時代的課題。

學運過後,這門課從濟南路的大教室回到新聞所的小教室,繼續上。在接下來的幾週裡,我們又聽了許多精采的演講,也引發更熱烈的討論。我們深知,社會依然問題叢生,我們也還需要尋找出路。但是我已看到:當這門小小的議題課遇到大型的太陽花時,修課的同學們展開了E論壇的社會實驗。而身為老師的我也有了改變。我終於真正體悟,如果有共同的信念,充份的信任以及自主的空間,那麼學生們會有自主意識、意願、能力及創意,去面對各種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並解決問題。

不知道318之後台灣社會是否改變了?但我確實改變了。對於台灣的新聞教育及未來,我曾經感到困惑;但是經由318我獲得重生的力量,也找到希望之所在。謝謝318,也謝謝議題課的同學們。

學期末,重生後的林麗雲與學生於課堂合影留念

學期末,重生後的林麗雲與學生於課堂合影留念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林 麗雲

林 麗雲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並為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五 ×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