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一, 十月 30th, 2017

看見伊努克的怒吼之後:以族群之眼觀看媒介的發聲/孫嘉穗

20171030_Angry Inuk

儘管大雨滂沱,仍有大批觀眾駐足聆聽討論加拿大辦事處舉辦的《伊努克的怒吼Angry Inuk》映後座談,為何此片在女性影展中座無虛席,並獲得共感與關注?不僅片中提出了對族群、媒體與社會極具省思的觀點,片中呈現的加拿大原住民處境,與原住民透過媒介進行社會倡議與試圖反轉社會刻板印象的努力,都呈顯了族群媒介的社會參與,以及促發與台灣原住民處遇對話互動的多元文化空間。


加拿大伊努克族因獵食海豹與販賣海豹皮而長年遭動保團體污名化,獵殺海豹的行為,讓原住民捕獵者成為被國內與國際譴責的對象,在媒介中被型塑為動物的殺手,多數的媒介抽離了原住民社會文化的既有脈絡與生活方式,將少數族群的生活處境與生存方式描繪為既殘忍又貪婪,世代以捕獵海豹維生的原住民更被標籤化為獵殺動物的屠戶。於是原住民女性導演決定以影片來呈顯原住民觀點,對深具歧視又污名化原住民生活境遇的各種媒體與社會觀點進行控訴與抗議。

影像中背在母親背後的小孩,熱切地搶拿生食海豹肉,不時出現的孩童如饗珍饈般地大口生食帶血的海豹肉,原住民女性導演訴說著伊努克人就是如此生活著,在冰封的世界中,世代的伊努克人以此為珍饈,獲取能量並據以生存,海豹皮更是原住民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然而看在強勢動物保護團體眼中,獵殺海豹是多麼殘忍的行徑,擁有資源的國際動保團體組織,透過媒介與新聞大量放送幼小的海豹被獵殺的影像,睜著渾圓雙眼的小海豹掙扎求生與無辜喪命的影像,召引出國際共感的情緒,對動物的同情超越了對原住民傳統生存方式與對原民文化應有的理解;於是從法律到資本市場,一面倒地做出對原住民社會不利的限縮與箝制,也忽略了在世界大多數的社會,更多的人品嚐著可能以更不人道的方式豢養與屠宰的牛、豬、雞等各種動物,卻無需背負同樣的污名。而原民導演與倡議者在要求尊重原住民人權卻仍受到挫折後,努力的以影像發聲,並紀錄年輕原住民的共同投入進程。

20171030_Angry Inuk2

原住民女性導演阿雷希雅˙阿納邱巴瑞(Alethea ARNAQUQ-BARIL)的視角呈顯了清晰的原住民觀點,帶領觀眾領略在冰雪中的原住民常民生活,飲食文化與族群傳統,並由文化與社會脈絡述說著在凜冽冰寒的生活下,依存海豹飲食謀生的部落傳統受到國際法律的侵壓,原住民族人也因而處於貧窮與飢餓的生存處境。

在位居邊陲的傳統之境,媒介成為原住民爲自身處境平反的重要武器,原住民利用新媒介倡議,在冰雪世界中的社群網路連結,不僅串聯了原住民的不同世代共同凝聚與奮鬥,也成為向國際發聲,尋求認同與倡議,並增進世人理解原住民處境的重要發聲管道。

而在台灣,受到關注的王光祿事件,呈顯了原住民文化保存和現代疆界與管理的複雜樣貌,為了想要給懷念山珍味道的高齡母親吃,台東布農族獵人王光祿持土製的獵槍獵捕屬於保育類的台灣長鬃山羊、山羌而被警方查獲判刑的事件引起ㄧ連串爭議,在新聞媒體中引發了對於打獵、法律、土地、傳統領域、文化慣習、正義以及傳統與現代折衝的多元討論。

社會並不是只有一種形式,新聞媒體觀看的視角是否容許多元,在族群、媒體與當代社會的權力角力間,也許觀者需以族群之眼觀看媒介的發聲,試圖進到不同的社會脈絡體察新聞故事涵涉的多元向度。而年輕世代的原住民也正運用新媒介倡議,族群視角的媒介傳遞,不僅對世人而言可以是個打開眼睛與張開心靈的過程,也同時可以是檢證媒介能否促進多元社會與摒除不公的觀察路徑。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孫 嘉穗

孫 嘉穗

漫遊者,期盼以自由之心好奇之眼探尋 文化之境。曾任文建會研究員與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記者。在歐美進行全球化與文化及性別研究後,回台探索在地的原住民族群文化與性別議題,近期從事數位人文研究。教學著作與研究旨趣涵蓋歐盟媒體與文化政策。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6 −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