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週六, 十一月 7th, 2015

棒球托賓稅與冬季聯盟:
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鋒砲傳奇

托賓是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2年提出托賓稅

托賓是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2年提出托賓稅

文/劉昌德

棒球「十月瘋」隨著MLB、日職、台灣職棒、及黑豹旗高中棒球總冠軍陸續產生之後,熱鬧落幕。在各系列大戰交織而成的「光輝十月」中,有許多令球迷難忘的畫面,像是纏鬥多局後的致勝一擊、一夫當關的主宰強投、巨大壓力下令人扼腕的離譜失誤等等。不過對於我這個「年齡資深」的老球迷來說,今年最難忘的畫面卻是已然無關勝負的一個打席:台灣職棒總冠軍系列最後一戰,Lamigo帶著九比零絕對優勢進入八局下,陳金鋒上來代打的那一幕。

看比賽轉播的當時,一位資淺的少年球迷轉頭問我,他很厲害嗎?這個問題會遭到許多球迷白眼。答案很容易從網路找:通算陳金鋒到目前為止的中職十年生涯,累積119支全壘打與三成打擊率,全壘打總產量在所有球員中居第七、現役球員則為第四,另外也有多項個人獎的亮眼成績。

不過單從簡單的帳面數據來看,陳金鋒在總冠軍第七戰代打雖然足堪球迷說嘴,但還不足以如同英雄傳奇讓江東父老回味無窮。特別是陳金鋒近年因傷大多二軍出賽,上述輝煌紀錄多在2009年以前所締造,國家代表隊的不動第四棒則已成前朝往事。所以也不能責怪少年球迷有眼不識泰山。

其實中職成績還不算關鍵,陳金鋒在球迷記憶中的無可替代性,除了一大部分來自國際賽對上宿敵日本與韓國的精彩表現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他踏出了台灣球員邁向MLB的旅美第一步。

像是多數人都記得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多數球迷都記得台灣首位邁向MLB體系的陳金鋒。即使在他之前也曾有台灣球員嘗試叩關MLB,但在運動生涯開始階段就進入小聯盟、且以MLB為職涯目標,更帶起後續優秀年輕球員投入MLB體系的風潮,陳金鋒是引領風騷的第一人。陳金鋒正是台灣棒球被吸納進入棒球世界體系的里程碑。

許多球迷應該會同意,假若陳金鋒不是在闖蕩美國多年後、直到29歲「高齡」才以「選秀狀元」回到國內,而是提早在生涯開始階段就投入中職,那麼他的打擊紀錄該不僅如此,全壘打排行榜幾乎也肯定「洗牌」。一些球迷或許感嘆,年輕的陳金鋒困在小聯盟有志難伸、大聯盟表現機會極其有限,不但是個人的損失,也讓台灣職棒在那段慘淡經營的日子裡,缺少了一個絕對耀眼的巨星與傳奇。

但主張MLB全球化將傷害台灣棒球的論調,一定會招來更多球迷的反對。支持優秀年輕球員到美國取經的論者會反駁,要不是MLB體系的科學訓練、及全球各地好手齊聚一堂的學習與激勵,陳金鋒的球技潛力恐怕難以充分激發;假使他待在台灣,更可能被相對惡劣的本地棒球環境埋沒或糟蹋。因此許多人贊成讓年輕球員到美國與日本發展,認為無論是對球員個人層面的球技與收入,乃至於對台灣棒球整體的技術提昇,都有正面效應。

這反映了「全球人才流動」現象中針鋒相對的兩種論點:人才流失(brain drain)與人才收益(brain gain)。過去討論全球體系中依賴關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觀點認為,當第三世界國家的菁英人才像原料一樣源源不絕地被吸入歐美之後,資金與人力資源都被淘空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難以發展,對富庶的全球北方社會的形成依賴關係。相對於一般產業的「腦力外流」,在棒球等運動產業中也有類似的發展,諷刺地稱為「肌力外流」(muscle drain)。像是MLB長期設立棒球學校的多明尼加,年輕球員就如同當地蔗糖原料一般,不斷流入跨國企業的生產鍊當中,造成當地棒球的扭曲發展。

雖然全球價值生產鍊深化的最大獲益者是跨國企業,但是在微觀層次上各個節點的行動者,卻也在這當中尋找縫隙,透過一些在地制度的調節,而能夠逆轉讓具有高技術的人才「回歸祖國」,創造出人才收益。例如多明尼加棒球不只在國際賽中成為勁旅,更在政府介入、本地球探協作、旅外球星回饋、及加勒比海冬季聯盟等制度操作下,為當地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也成為該國重要的大眾文化資產。同樣地,在許多歐洲職業足球的人才祖國,包括南美洲與非洲各國的足球界,近年也有類似的可戲稱為「肌力收益」(muscle gain)的跡象。

但要謹記的是,跨國企業不是吃素的,人才收益不會平白出現。運動領域相關研究指出,旅外足球員眾多的「南方國家」,代表隊表現普遍不錯,不過前提是歐洲的職業球會願意「放人」、讓各國球星回國家隊踢球;且球員回流不能只是偶一為之,而必須要系統性地回國「貢獻所學」,像是冬季聯盟能夠讓MLB球星持續回國打球、及退休之後回國執教等作法,才能達到提升母國運動實力的效果。

更有學者指出,從經濟層面計算「肌力收益」,其實通常沒辦法彌補球員外流國家的成本,包括母國所投入的教育與訓練成本、乃至於本地產業的機會成本等。因此,一個可行作法是課徵運動的「托賓稅」(Tobin tax),對職業運動的「跨國取材」課徵一定稅額,補償球員流出的低度發展國家,讓肌力收益可以更快地實現。這聽起來很「基進」,但其實已經在日本棒球的入札制度等國家,以不同形式加以實踐。

重新看待鋒砲傳奇所帶起的台灣優秀球員旅美風潮,菁英運動員的全球流動迴圈無從逆轉,重點該擺在如何建立本地適宜的制度,包括如何爭取「旅外大物」回國發展、冬季聯盟的持續與擴大、或者建立旅外球員的托賓稅制度等等,都是全球化下台灣棒球產業與文化發展可以思考的方向。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劉 昌德
喜歡看運動賽事,關注社會運動。喜歡各種媒體資訊與娛樂,很害怕臉書。有時間運動與發呆,沒時間寫論文。

留言回應

XHTML: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3 ×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