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五期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五五期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關於客家電視台的幾點想像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黨政軍退出媒體與公視集團的建立--公民投票制度的正本清源
李季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投稿
當電視劇都是垃圾

┌──────《2003/07/08第一百五十五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關於客家電視台的幾點想像

「客家文化不是沒有巿場,它只是缺乏舞台。客家電視台就是要去創造舞台,用商業手法將客家文化推銷出去,期待經過三、五年的累積,客家戲劇能像韓劇、粵劇一樣流行,進一步活化客語的使用。」(註1)

歷經多時籌備的客家電視台,終於在七月一日正式開播。客委會主委葉菊蘭認為像是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並期望客家電視台的成立能傳承逐漸凋零的客家文化。

台灣的傳播媒體向來受到政治力量的主導,成為特定權威的傳聲筒,而語言/文化的霸權也順此勢發展。在解嚴之前,普通話是強勢的語言;近年來,隨著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及政權輪替,河洛話成了當紅炸子雞。然而,無論是在解嚴前的台灣亦或是現今本土意識濃厚的台灣,卻重未出現真正的多元文化,舉目所見僅是語言文化上的強勢與弱勢之分,或者被質疑為文化上的霸權。

我們認為這畢竟不是一個民主國家運作的長久之道。在強弱勢之間,如果能做到互相體諒、尊重及將心比心,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傳學鬥樂見客家電視台的成立,並期盼客家電視台能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不一樣的聲音,把客家文化、精神介紹給社會大眾,真正創造多元文化的社會,而非僅限於服務客家族群的觀眾。

然而,在鑼鼓喧天的慶賀聲中,傳學鬥必須提醒大家:客家電視台是由客委會編列預算成立經營,形式上直屬行政院管轄。這是大大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經營的朝野共識!僅管有學者認為「成立客家頻道,只是為少數族群語言及文化的挽救發出一個聲音,它還不夠強勢到需要去討論它是否公平或超然的問題。」但是,教育文化的傳遞乃是千秋大業,豈可草率言之。今日的執政者或許無意染指客家電視台,但難保他日野心者公器私用,將客家電視台成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導公具。我們好不容易擁有一個專門為弱勢文化發聲的電視台,千萬不可因低俗的權力分?搞壞了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為今之道,乃在於將客家電視台的運作轉為公共電視台的經營方式。經費來源由政府專款捐助,而營運仍要由民意機關來監督。如此才可避免政治勢力的不當介入。

更大膽地進一步言之,傳學鬥希望執政者能貫徹「黨政軍三退,建立公共媒體集團」的諾言。一方面,蘊釀籌備中的原住民頻道與新成立的客家電視台都以服務特定群眾為主要目的。何不將現有的公視、台視、華視乃至全部的無線電波作一全新的劃分,建立公共服務電波網,滿足各種族群、階層的需求?如此必然更符合公共的利益。

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客家電視台雖獲得前段的有線電視頻道,畫面較穩定。但是依其主要的服務的客家族群而言,大多數散居在桃竹苗山區,不少地區無法裝設有線電視,再則以一個非商營的公共媒體而言,閱聽人必須先付費給系統業者,才能看到公共頻道,已散失其「公共性」!

我們樂見客家電視台為台灣社會帶來多元化的聲音,但也期盼為政者能建立公共媒體集團,將散亂的公共資源作一統合。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成立單一的公共頻道。

Our Questions:
1. 你會看客家電視台嗎?你希望他們呈現什麼樣的節目內容?

2. 「客家人」給您的想像為何?

3. 你是否覺得公視製拍中的「寒夜」續曲「荒村‧孤燈」,與客家電視台成立的目的相近?

4. 你覺得成立公共媒體集團是否可行?為什麼?

註1.
此乃葉菊蘭語,出自2003.07.01 由中國時報的廖瑞宜所撰寫

⊕∮⊙◇★☆

泰戈爾的詩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離你最近的地方,往往距離最遙遠,最簡單的音符,往往需要最頻繁的練習」,放在客家頻道這次誕生的脈絡,我們著實可以了解到,我的的傳播政策長久以來往往使捨近求遠,往往遙望遠方而忽略了在地思考的重要,只是這次客家頻道的誕生是否是在地主體意識反思的開始呢?值得觀察。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歷經一年籌備,全球第一個客家電視頻道七月一日開播,客家電視頻道開播首日,台視(客家電視頻道所在地)門前廣場擺設超大舞台,台上高掛「客家電視有意思,邁向客家新紀元」兩幅大紅聯,張燈結綵歡慶開台。苗栗地區向來是客家大本營,當地社團發動四部遊覽車、兩百多人北上。

苗栗新故鄉協會執行長徐進榮說,這群北上的成員大都是五、六十歲的客家阿公與阿婆,許多人常用客語溝通,聽不太懂電視播放的國語或河洛語,只要一聽到有人在電視唱山歌,甚至是出現半生不熟的客語,都會很開心。

小編短評:
大家應當覺得蠻奇怪的,客家頻道跟台視的關係是啥,怎麼李家生小孩王家放鞭炮哩,原來是咱客委會以上億資金強力支持的客家頻道沒法子「自製」呀,雖然單審審片子也會保留些客家文化色彩,但是這恐怕也注定了客家頻道沒法子自立自強,永遠必須靠人接濟的現實。

2.外界批評「台灣霹靂火」劇中許多不合理、誇張的劇情,教壞囝仔大小,編劇鄭文華承認,因為趕戲,確實有部分劇情未盡周延,但他強調「電視就是提供娛樂,連續劇就像泡麵,沒什麼營養,吃過就可以忘了。」三立電視台高層表示對於司改會與媒觀會在專業方面的建議,電視台今後製播連續劇時會更加小心謹慎。

小編短評:
連續劇本身沒什麼營養是沒錯,可是圍繞在其身邊的廣告,對老闆們來說可是養樂多呢,在怎麼謹慎小心也不可能把廣告砍了吧。

3.新聞局推動數位電視和有線電視付費頻道,又引爆地方和中央之爭。台北市新聞處長吳育昇昨天強力批評新聞局,屈從業者壓力,推廣售價高達五、六千元的「數位機上盒」,要求中央改弦更張,規劃基本頻道分組付費制度;新聞局強調,目前裝機上盒比率偏低,無法分組付費,即使如北市所言裝設濾波器,也很容易被破解。

台北市政府串連九縣市向新聞局陳情,指有線電視業者推出的數位機上盒價格過高,東森媒體科技執行長吳中立表示,只要台北市調降數位機上盒的價格,或要求業者先進行先分級制,東森不排除退出北市,讓台北成為「數位空城」!

隨後被問到一旦市府堅持調降機上盒價格,東森可接受的價格是多少時,吳中立嚴肅的表示,「一毛都不可以砍,成本價已是四千八百元,只要砍一毛,東森就會考慮退出,讓台北市變成數位空城。」

小編短評:
「數位空城」又怎樣,沒電腦很多人還不是過得好好的,況且東森的電視節目作成這副德性,又有啥資格保證我們花大錢數位化之後我們看的只不過是畫面稍好的一些進口洋片,而且聽說的會叫的狗不咬人,東森媒體經營得2266忙著籌現金,應當不會放著台北不管吧,吳中立的嗆聲真的是讓小編「好怕」「好怕」喔。

4.新任行政院新聞局長黃輝珍上午接受專訪時表示,媒體的新聞評鑑不應該由政府來做,應該由民間來做及媒體自律;他形容政府與媒體都是「為全民服務的公器」,兩者應該彼此尊重,建立「夥伴關係」。因此他上任後,將會加強與媒體的合作,並拜會各方人士聽取意見。

小編短評:
是喔,選舉到了就變成夥伴了,沒選舉就抄家,這算哪門子的社會公器嘛。

以上是本週媒大事。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黨政軍退出媒體與公視集團的建立--公民投票制度的正本清源
李季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在民主發展的歷程當中,由於政治社群的日益龐大,間接民主取代了直接民主,甚至可以說間接民主是一種讓所有的政治社群「不得不採取」的民主形式,然而,直接民主的理想在人類的政治社群的理想仍然不曾消滅,於是公民投票便產生了!

公民投票的產生原是為彌補代議民主的不足所衍生出來的制度,因此公民投票除了可以增加政治決策的代表性,同時也監督立法機關(代議士)的決策,公民本身可以對其決策進行干預,使立法機關受到公民的監督,而且,藉由公民投票可以增加人民的政治參與,進而可連結政治社群間的公民意識使其團結。

當然公民投票往往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因為當公民間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討論與理性的對話時,此時公民投票的危機便會出現:無論是像希特勒利用公民投票建立納粹帝國,或是例如戴高樂發揮個人領袖魅力發動公民投票,鼓動法國人投票支持修憲,使法國第五共和的憲法成為專為戴高樂量身訂做的憲法制度。

然而,公民投票成功與否其中最主要的癥結點是在於:公民投票的實行是否有捉住民主的本質。但何謂民主的本質?所謂民主的本質乃是在多元,亦即社會上各各團體、社群與個人的聲音皆能公平的被表達與發聲。但多數的「民主」社會往往會形成所謂的多數專制,亦即,社會上的大多數聲音壓制了少數聲音,造成少數聲音無法發聲,間接使社會上的多元聲音形成單一,於是也造成大眾無法接受多元資訊進行判斷。

因此一個社會或是政治社群要達成真正的多元民主,往往不可忽略建立讓多元的聲音得以存在的地方,而公共領域便是讓多元聲音存在的所在。我們可以大膽堆論:「民主的確立其實是需要仰賴公共領域的建立。」沒錯,民主制度的形成其實與公共領域的確是有一個絕對正相關的關係,尤其是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多元聲音的生存更需要公共領域來確立。

但在台灣作為公共領域的大眾傳播媒體卻被政治(黨、政、軍)與商業(商業媒體)封建化,如此對於即將採行公民投票的制度的台灣乃是一大危機。筆者認為,若要行公民投票的制度前,公共領域的確立時是實行公投制度的先決條間,就如同筆者前面所述,在公共領域之中任何多元的聲音皆可發聲,公民可以吸收其多元資訊進行判斷,並且在公共領域中公民可理性的討論公共議題,而避免民主社會中多數專制的發生。

因此,台灣若要建立公投制度,則應先建立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的建立則應該事先使政治與商業力量退出媒體。筆者認為黨政軍退出媒體與未來公共電視集團的建立,則是台灣形成公共領域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諷刺的是,向來主張公投最力,素有「蔡公投」之稱的立委蔡同榮,在日前廣電三法針對政治人物退出媒體條款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則是不肯退出媒體經營,然而,這樣的做法則是阻礙了公共領域的發展,同時也阻礙到採行公投後台灣良善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公民投票與公共領域的建立是相輔相成的,若要建立公民投票的優質社會,公共領域的建立則是必須也是必要前提。

總的來說,「民主」作為一種制度或是生活方式,乃是預設公民是個理性化的個人,並且能夠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與議決,公民理性的形成與對於公眾事務的討論則是在公共領域內所形成,非但如此,公共領域更是讓民主社會中的多元聲音存在的地方,因此當公共領域在民主社會中更加確立,同時也保證著民主的多數暴力不會出現。而未來將實行公投的台灣將會被公投導入到什麼樣的社會,除了有賴於台灣人的自覺之外,另外也有賴於制定公投法與審核廣電三法,例如,「蔡公投」這類立法委員的自覺!

⊕∮⊙◇★☆

▉▊▋▌媒 ▍投 ▍稿 ▌ ▋▊▉

當電視劇都是垃圾
(原稿刊於七月一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經修改後投稿傳學鬥)
作者:黃柏堯(曾任台大話劇社社長,現為台大法律係四年級學生)

連續劇「台灣霹靂火」燃燒全台,居高不下的收視率激惹全民情緒沸騰,霹靂火的收視狂潮引發了很多社會現象,固然值得探討;但是回歸根本面,對於長期以來以營利為導向的戲劇製作生態,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日前霹靂火編劇在節目訪談中提到,「電視劇都是垃圾」、「看完就該忘掉,就像吃泡麵一樣,吃完之後也得不到任何營養」,這對於長時間收看連續劇霹靂火的觀眾情感無疑是重大的挫傷。

其實長久收視下來,很多觀眾都被連續劇給勒索綁架了,已經對霹靂火著迷的閱聽人,無論什麼動機,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都不能沒有這一把霹靂火。有人每天沈醉在戲劇的想像空間讓壓力肆意抒發,藉由戲劇來洗滌心靈,也有人只為了對誇張的劇情大笑一場,甚至有人採用菁英式批判的閱讀方法,就像是文化研究學者Ang研究閱聽人的收視習性一樣,霹靂火現象亦引發了很多值得觀察的閱聽人收視現象。然而,戲劇做為一種逃脫現實生活桎梏的方式,除了替我們的生活帶來救贖外,也提供更多想像的空間,而霹靂火的現象也不斷的向戲劇本身以外溢散擴張,不論是全民對於偶像的崇拜或是文本的討論、顛覆、嘲諷,都是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霹靂火的最佳見證。

但是令人遺憾的,我們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都是演員內鬥、演員編劇內鬥、製作人跟編劇內鬥,某某跟某某鬥來鬥去的消息,或演員受不了長時間演戲的折磨揚言罷演,甚至連編劇都挑明了說這都是不值一哂的垃圾……。而這些不是都會減低我們看戲的樂趣嗎?戲劇的本質果真如此不堪嗎?

當我們沈醉在霹靂火的想像世界裡時,一轉身,我們馬上可以看見這些演員跟工作人員在戲劇世界之外進行最殘酷、最無情的鬥爭,和對沈迷觀眾的嘲諷,這馬上就提醒了我們,不要去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正文集團」、「李豔萍」、「劉文聰」……都是假象,在這齣連續劇中,戲外的鬥爭、對演員的磨折和對於觀眾的嘲弄,才是一切。除此之外,就只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噱頭跟花邊(如變臉情節)來炒高收視率。當主角缺席,只會讓配角變得囂張,真正演員的消失,讓丑角變成主人,原本對於一齣好戲所應該有的觀看角度,產生了焦點的錯置,變成了綜藝節目式的品評。

檢視新聞媒體在這當中的角色,長時間以來新聞媒體在處理影劇新聞時,都只著眼在「娛樂」的部分,總是不斷的告知閱聽眾又有什麼八卦及紛爭在戲劇之外展開,錯置了影劇新聞「娛樂」的真正意涵,好像除此之外影劇新聞就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於是我們看不見演員怎麼揣摩角色,導演怎麼用心導戲,在媒體的議題設定跟守門之下,我們無法去在意戲劇究竟為何,因為我們只能不停的消費戲劇之外的花邊。儘管在資本家眼中,影劇的本質在讓製造更多消費、創造更多利潤,但是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是不是有權利知道更多八卦跟流言之外的東西,讓影劇新聞真正變成可以陶冶性情、可供閱聽人「娛樂」的新聞?

當觀眾對於戲劇的收視變成一種不再且無法涉入的方式收看時,戲劇的本質受到最嚴厲的扭曲。於是沒有人真的去在意劇情感不感人、可不可能,逐漸的,我們只希望看到更誇張的情節,我們只期待更矯情的表演方式,好來滿足我們對於看戲/看秀的滿足,我們不去在意戲劇究竟為何,我們只是不停的消費戲劇本質之外的剩餘物。

此外長期以來,以收視率為圭臬的電視製作生態,造成了短視近利的戲劇製作模式。邊演邊拍以應付收視率見好就拖的製播模式,使得戲劇完整性欠缺,造成本質的變態,對專業演員長時間的投入是一種折磨,對於觀眾專注的涉入也是一種嘲弄。這種製作人作「秀」,觀眾看「戲」的模式,使台灣戲劇製作生態產生了病態式的發展,我們不再看到精緻完整的好戲,只看見過長的拖戲,或是太短的慘戲。看戲變成了一種看笑話的荒誕,也變成了一種看秀般的疏離。

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把連續劇當成「戲」在看,也或許時至今日,除了公視跟各台為了要得獎的金鐘劇之外,我們根本不行用嚴苛的態度來審視台灣商業連續劇。如果製作單位和所有閱聽人都只是把他當成一齣笑鬧劇、一部兩百多集的帶狀綜藝節目在看的話,那麼上面所說的戲劇本質就通通不會成立了。

這對看戲的人來說,是很遺憾的。

⊕∮⊙◇★☆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於傳學鬥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已經塞滿了149期之前的電子報,因此我們新增了傳學鬥二台,網址是: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scstw2/index.html

傳學鬥一台: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CSTW/index.html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明查暗訪多多指教!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