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九一期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九一期

《本周內容》
∮媒宣傳
投給希望,投給未來--
泛紫聯盟網路政見公投
∮編輯室報告
傳學鬥族群議題監看報告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朝向「公共領域」的公共電視--
90年代以來,傳播思想中的「公共電視」(下)
∮媒來稿
媒體應培養專業自主意識

┌──────《2004/03/14第一百九十一期》───────┐
⊕∮⊙◇★☆▉▊▋▌媒 ▍宣▍ 傳▍▋▊▉⊕∮⊙★☆

投給希望,投給未來--
泛紫聯盟網路政見公投

三月一日起,大家來投票!
選舉到如今,牛肉在那裡?
大家來投票,紫、藍、綠比一比!

泛紫聯盟和蕃薯藤合作的「政見公投」網頁,將從3月1日
起展開為期20天的投票!投票主題是和台灣人民關係最緊
密的「稅制公平」與「社會安全」。網頁列出紫、藍、綠
在這兩項政見上的主張供網友比較,請大家投下寶貴的一
票,選擇最心目中最適合台灣社會的方案!

2004年總統大選在即,相信台灣選民早已厭倦了藍、綠兩
邊互噴口水,卻提不出像樣的國家未來規劃藍圖的醜態。
這種惡質選風在社會所引發的效應,除了激化藍、綠兩方
支持者的對立以外,也帶出了各種對當前政治局勢不滿的
倡議與運動。泛紫聯盟所提出的稅制公平、社會安全、人
口政策等多種主張,常常激起了台灣人民心中的認同與支
持,其實說明了當前兩大陣營並未替台灣人民營造一個公
平正義的美好社會!

藍、綠兩大陣營,在兩岸、外交、經濟、國防等政策的主
張大同小異,泛紫提出稅制公平與社會安全,來挑戰藍綠
,所以我們以和人民生活最習習相關的財稅、社會安全政
策來作政見投票,比較紫、藍、綠在這兩項政策上的具體
差異!這一活動主要是為協助選民瞭解公共政策,讓大家
關心公共事務,理性判斷各組人馬所提的政見與可行性。

投票網址:http://news.yam.com/election2004/policy/ 。
歡迎前往投票!

泛紫政見議題討論區:http://forum.frontier.org.tw/fairness/ 。
歡迎進站討論!

投票期間從3月1日持續至3月20日止。
我們將擇期對外正式公布投票結果!
展現台灣人民的對未來的真實盼望!

⊕⊙★▉▋▌編 ▍輯 ▍室 ▍報 ▍告 ▍▋▉∮⊙◇★

傳學鬥族群議題監看報告  

為瞭解政治人物如何於本次總統大選中操弄族群語言、激
化族群對立,「傳播學生鬥陣」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
中旬,以中央通訊社每日即時新聞之「國內政治新聞」為
母體進行監看,針對媒體中的族群議題再現,分析族群議
題如何為政治人物所用,以及政治人物如何使用具有「挑
撥族群意味」的語言。

雖然族群議題的炒作激化,在二二八藍綠雙方宣示「族群
和諧」之際已降溫緩解,我們的報告仍需指出台灣族群現
象的幾個問題,首先,認同問題已經置於強調族群和諧與
多元之上,換言之,這種「認同」是隱含著族群的挑撥與
對立。再者,以「真正的」、「本土的」語言進行排除之
實,儘管不直接挑撥族群,但卻具有聯想空間。另外,「
牽手護台灣」與「心連心」活動皆宣示推動族群和諧的主
張,但本質上是作為選舉動員與造勢,只是在認同特定政
黨的前提之下,訴求族群和諧。「和諧」變成一種口號,
成為達到選舉利益的工具。

我們認為,民主政治的基礎,是理性溝通以達成共識的過
程。然而政治人物為求選票,往往卻透過語言的操作,激
化不同族群間的對立。監看結果發現,藍綠雙方傾向於將
族群和諧議題,狹隘地定義為國族認同問題,並僅將族群
和諧作為一種口號與宣示,並未在族群議題上提出具體的
政策,如此並未真正體現族群多元與和諧的精神。

雖然藍綠兩陣營對於族群和諧議題都提出了正當性的宣示
,但在動作上,仍隱含著族群對立的思維,以二二八當天
藍綠舉行的活動為例,雙方皆以行動宣示對推動族群和諧
的主張,但基本上,雙方仍各自號召支持者,在認同政黨
的前提下推動族群和諧,並將國家的認同問題,置於族群
議題之上。

此外,在語言的使用上,政治人物的譴詞用字中,往往也
隱含著強化族群對立的思維。例如,泛綠陣營積極強調台
灣本土政權延續的重要性,以「外來」與「本土」劃分藍
綠政權,並以「台灣」與「中國」區分國族認同。而藍營
也亦不惶多讓,在未有充分證據下,直指陳總統「有計畫
」「聯共賣台」。再如,藍營對新憲議題的保守態度,被
綠營處理成「一中憲法」,並指涉為放棄台灣自主。而藍
營所拋出的「族群和解」議題,綠營亦積極為此一和解加
上但書與前提,包括「有無資格」以及「時間早晚」的問
題,造成了激化族群衝突的效果。

此外,而公投的議題更是雙方叫囂爭鬥的場域。泛綠陣營
不斷以認同台灣、向中國表達台灣人民心聲為號召,呼籲
全民支持公投;泛藍則以公投的違法性大作文章。整體說
來,在族群議題上,綠營為鞏固基本盤,採取積極主導議
題的方式,而藍營則採取相對消極的態勢。我們認為,這
或許與藍、綠營的傳統包袱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台聯等泛綠陣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較綠
營又更為極端,當認同機制以排除方式發揮功能時,以「
真正的」、「本土的」政權進行排除,則儘管不直接挑撥
族群,但卻具有激化族群對立的聯想空間。同樣地,橘黃
等泛藍陣營所扮演的角色,也較藍營更為激進,以十一月
底謝啟大回台於機場所使用的語言為例,其中更是充滿強
烈的挑釁意味。此外,非常光碟所引發的討論,則指涉當
前媒體似乎亦受政治意識型態之影響,而光碟所代表的台
灣本土意識、充滿了挑釁的語言,也間接強化了族群間的
對立與衝突。

⊕∮⊙◇★☆▊▋▌媒 ▍大▍ 事▍▋▊▉⊕∮⊙★☆⊙

1.「國際新聞協會」 (IPI)在十號公布調查報告顯示,去
年全球總共有六十四名新聞記者殉職,其中十九人在伊拉
克的美伊戰爭當中,被不生目揪的子彈打死。

小編媒批:新聞採訪的工作,是一個就危險的工作,不只
是國外記者因為這次的波灣戰爭喪生,攏國內記者馬是有
去波灣採訪,但是,儘管國防部與外交部於之前,為著攏
國內新聞記者有舉辦說明會,但只有華視記者向國防部借
防毒器具,其他媒體還是兩手空空,直接坐飛機採訪,還
好大家平時有燒香拜拜,平安回來。

2.美國最近有一個好玩的電視節目,他們這個電視節目,
跟一個民間維持治安的團體合作,用少年的水姑娘記者,
來誘使網路色情犯在電視攝影機前出醜。總共有6個媒體
跟這個民間團體合作,這些媒體表示,這種電視報導可以
讓人們對網路色情犯提高警覺。但是,美國聯邦與地方執
法當局表示,私自設局誘騙嫌犯,就是攏說的釣魚,不一
定可以抓到犯人,顛倒是讓記者發生危險。

小編媒批:我們從美國政府的表示可以看出來,雖然媒體
安捏做,可能是弊多於利,因為此種行動最好由執法人員
來做。還有,雖然攏讓嫌犯難看,但是安捏並無法阻止他
們繼續犯案。還擱有,即使用這種方式,馬不一定可以把
這個嫌犯抓起來關,因為蒐證程序可能不合法。所以攏從
上面解說這麼多,可以看出來,美國電視節目為著競爭,
已經走火入魔到這種,攏台灣攏馬是學美國節目,就要小
心喔。

3.最近選舉的熱鬧,攏在媒體看到不要看,難道說攏最近
的生活都攏是選舉嗎就有2個電視媒體,他們不報選舉,
這兩家媒體是大愛電視和人間衛視2個電視台,他們不只
不報選舉新聞,她也報導任何的政治的新聞,所以到今天
,他們未製播任何一條與總統大選有關的新聞,包括與選
舉有關的政黨廣告在內。大愛新聞部副理葛傳富表示,甚
至候選人拜訪證嚴上人,電視台都只做紀錄,並不播出。

跟大愛電視比起來,最近的惟覺法師,在中台禪室,力挺
連戰凍蒜,讓人感覺說平平攏是出家人,耐ㄟ差這麼多。
因為對攏這些老百姓來說,什麼人在刁位拜託拉票,並不
是大新聞,反過來說,可能攏生活邊ㄟ一對靠賣水煎包的
老夫婦,(珍勤儉)ㄟ將他們存下的錢捐乎社會的新聞,才
是大新聞。

4.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頒獎之際,各種影評最近佔滿媒體,
但是美國的蓋洛普民意公司的最新調查,美國看電影人口
正在下降中,有高達百分之三十一的受訪民眾表示,他們
在二○○三年期間,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比二○○二年的
百分之二十八又增加了三個百分點。

小編媒批:這個真出名的民調公司指出,二○○三年看過
1~4部電影的民眾佔百分之四十五,比前一年的百分之三
十五多出10%;而看五部以上的民眾只佔百分之二十四
,比前一年的百分之三十六大幅下跌12%。

但是好玩的是,為何看電影的人口減少,但電影院票房紀
錄卻一直創新高,調查顯示主要是由於電影票價提高的關
係,比如說美國的晚間電影票價約七至十元,就是說差不
多我們台票的330元。所以說美國好萊塢的電影雖然已
經較少人去看,但是仍然不斷的創新高,不只如此,美國
電影還可以把他們電影在全世界播映,還有周邊的產品還
是搶搶滾,所以說,雖然美國人都不去看電影,但是好萊
塢的電影仍然是賺錢「叫他第一名」。

⊕∮★☆▊▋▌傳 ▍學 ▍鬥 ▍論 ▍壇 ▌▊▉⊕⊙◇☆

朝向「公共領域」的公共電視--
90年代以來,傳播思想中的「公共電視」(下)

南方熊(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馮建三也曾提出公視發展的藍圖;馮建三在90年代初期曾
經研究比較台灣當時的「公共電視」、美國的「公共電視
」、英國的「公共電視」作為台灣日後發展電視制度的建
言,並且將這三個模式分別命名為「蝦米模式」:以節目
為單位 、「小魚模式」:以「頻道」為單位、「大魚模
式」:以制度為依歸(馮建三,1993,1995)。除此之外
,馮建三也從「科技、政治、經濟與僵化的科層組織」等
面向,分析諸國公視面臨的挑戰,並認為英國 BBC的公共
廣電制度相對於美國的公視型態,較為能夠承受資本主義
在80年代之後,挾新科技所產生的加倍威力與各國政府採
行「新自由主義」哲學所形成的壓迫,並扮演「公共領域
」的角色,既能符合廣電媒體的特性,並能夠促成文化、
民主等多重社會面向的多元發展。

「公共領域」的借用與提出除了意味著90年代的政治經濟
環境已經產生轉變,社會上對憲政民主的訴求同時提供了
「公共領域」在輿論被討論的空間之外;也同時標示著,
馮建三與前面時期的傳播學者所持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
馮氏的思想充分說明了自從80年代末期以來台灣社會日趨
變動,社會衝突日增,媒介功能論的預設已經無法再適切
地解決當時台灣的社會問題,致使傳播學者紛紛向其他領
域搬救兵的現象(林麗雲,1999,2000a)。馮建三之所
以從傳播政治經濟學(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以下簡稱CPEC)出發,並向德國哲學家
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借火,就是肇因於前面階段
所提的革新方案,在面對台灣的電視問題時,已經不能適
切地有所解決。

原因在於兩點:一方面由於媒介功能論所持的後設知識並
未經由在地反省,另一方面,媒介功能論也忽視了衝突的
面向,並且可能輕易為國家意識型態或商業邏輯所挪用;
兩者皆對當時台灣社會日趨複雜的社會發展並沒有太多幫
助;而「公共領域」的概念跟隨大時代追求民主自由的氛
圍,同時透過制度化的具體實踐(公共電視),能夠在巨
觀政經結構的「生產」與「分配」面向改善台灣長期以來
廣電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 ,並且維繫台灣本地「公平」
、「正義」、「民主」、「自由」等規範價值。因此才為
馮建三等學者所借用,以面對「公共電視」過去被視為「
黨國電視」、「小公視」的歷史結構。

雖然公視目前在政府固定且小額的預算下,能夠以小而美
的方式維繫生存,但是公視整體的發展仍然與馮建三論述
中所追求的目標有相當程度的差距;此外,延續前面階段
「公共電視」的發展,「國家」與「商業」兩股力量不可
諱言地,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馮建三在這個階段則有這
樣的看法:

筆者所持的CPEC的看法則是,台灣電視規模的相對狹小,
原因在於本地資本的性質,國家其實已強化了電視媒體的
兼併趨勢(有線電視法制化之後,系統業者大幅減少是一
例子,鍾明非,1998)。因此,通過「在地公共性」的增
強,由國家整併電視資源、催生公集團電視的成立,以此
擴大電視規模,也平衡電視媒體徹底私有化的隱憂,仍然
是必要之舉,也唯有如此,台灣電視才更有機會,提供較
值得推廣的作品,進入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與之交流(
馮建三,2003:123-124)。

馮建三對於「公共電視」的想像,在其立場宣稱中最為顯
著的是,CPEC成為「公共電視」論述的理論架構;同時,
從CPEC的觀點討論「公共電視」則與Habermas的「公共領
域」概念產生緊密聯繫(Garnham,1990;轉引自林麗雲,
2001)。第二,依照CPEC的觀點,這個階段的「公共電視
」脫離先前「另類」媒介補充商業電視不足的想像,以類
型化的建構,產生「對立」 之姿面對當前的商業電視。
第三,CPEC的立場所界定的「公共領域」意指「將公共當
成是實行民主的整套社會過程,也就是在完整的經濟、政
治、社會與文化決策範圍,提振平等與最大可能的參與」
(Mosco,1996:170),這也意味著「公共領域」所包含
的平等、參與等等價值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方案,而與第
二點呼應的則是,這種方案提供了台灣社會能夠以「公共
領域」取商品邏輯而代之的可能性。

最後,由於資本主義在80年代之後藉由新科技的幫助,組
織彈性化的程度越演越烈,也連帶使得媒體商品的出口大
國更有條件將其商品傾銷到全球,特別是對於已經養成接
收習慣,或者是只能依賴這些媒體商品的「地方」;而馮
建三所倡導的在地的「公共領域」,則試圖藉由強調「國
家」的「左手」 ,籌設大型公視集團,使得涉及文化主
體性的公共媒體能夠在生產面上自主,由此可能有三個目
標可以期待:一方面使得台灣積弱不振的市民社會更為厚
實;另一方面使得本地文化能夠有物質基礎支持,並進而
再精緻、萌發更多創意;第三則是讓台灣的媒體產業也有
全球化的可能,而非扮演一味接受的角色。

馮建三在這個時期從CPEC出發,將Habermas所提的「公共
領域」概念作為「公共電視」的「存在理由」,與英國傳
播政治經濟學學者借法「公共領域」的概念,使其在英國
公共廣電體制面臨新自由主義挑戰的情況下,既能夠回應
批判媒體商品化,同時避免落入強調國家的角色而使得國
家權力過度擴張,有其雷同之處。不過馮建三依從台灣「
公共電視」的歷史發展,在象徵市民社會的公共領域尚未
成形時,更強調訴求「國家」的左手以打造「公共電視集
團」,並跳脫傳播研究在過去對此課題所陷入的「自由與
專制」、「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架構中,對國家角色採
取全面擁抱或捨棄的態度。此外,這個階段的「公共電視
」思維,也對台灣過去廣電資源「分配」不均的嚴重情況
提出了激進的重分配方案。

(全文完,本文上集刊登於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一百八
十九期)

⊕∮⊙★☆▊▋▌媒 ▍來 ▍稿 ▍▋▊▉⊕∮⊙★☆⊙⊙

媒體應培養專業自主意識

顏雅玲(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

近日來觀看各家新聞台對總統大選的報導後,心中有不少
感觸,也讓我感到台灣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實在有待
提升。

首先,新聞媒體並不只擔負著傳遞資訊的中介功能而已,
尚需對新聞事件及議題作選擇性的篩選,而不是只等著各
政黨候選人頻頻出招,然後新聞媒體就不加思考的照單全
收,為其作相關活動的宣傳及造勢,如此一來,新聞媒體
只不過是淪為政治勢力的傳聲筒罷了,毫無新聞媒體自主
專業意識的存在,所以新聞媒體應該要能對總統大選相關
議題主動提出各種不同角度的思考觀點,而非被動的等著
政黨提供新聞。

其次,各家新聞媒體又或多或少會跟政治勢力扯上連帶關
係,形成一政商利益共生的龐大勢力,則觀眾想要獲得公
正客觀的新聞資訊就更難了。一旦政黨想利用媒體來作為
抹黑他人的工具時,身為專業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更要謹
慎思考這些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之高低,並要對事件作一全
盤性的了解再決定播報與否,以免造成媒體未審先判的情
形,不僅傳遞錯誤資訊也會降低觀眾對媒體的信賴感並破
壞新聞專業形象。

再者,針對各家媒體對總統大選作民意調查這部分,我認
為目前各家的報導都太重視數字上的表面意義,卻未對該
統計意義作出具社會意義的合理解釋,因而各家新聞媒體
各自刊播自己作的民調,並以”根據民調顯示”這樣的字
眼佯稱是多數人的意見,如果觀眾仔細去看該民調的樣本
人數到底有多少,及了解其抽樣等情形後,或許觀眾就知
道民調的代表性有多麼低微。

相信隨著大選日子愈近,各政黨必會出更多花招,因此,
我們由衷的希望新聞媒體可以喚起新聞從業人員應有的自
覺及專業自主意識,不要再淪為被動等待傳遞消息的中介
者,而能擺脫政治力量的控制,以專業的新聞報導及中立
客觀的角度播報新聞,讓選民能夠獲得足夠且正確的有效
資訊,而非疲勞轟炸的攻擊抹黑及造勢活動,我也相信有
專業的新聞媒體才能培養出有正確眼光的選民。

⊕∮⊙◇★☆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
一個開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
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
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
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傳學鬥有刪稿權,不願刪稿請註明
。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scstw2003 @yahoo.com.tw 。
狡兔三窟發報台: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
集思廣義讀書會: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
招賢聚義部落格:twmedia.org/scstw/ 。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