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獎不獎,沒關係?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獎不獎,沒關係?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三論實踐:行動者尚未歸來
張大裕〈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遺憾
世界日報工會代表團來台 與社運團體召開座談會 新聞稿

∮媒邀稿
為有線媒體在地化打開另一扇窗
–地方有線電視系統貼近性服務思考
夏聖禮〈筆者為地方有線電視從業人員〉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2002/7/28第一百○八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獎不獎,沒關係?

為了端正台灣媒體弱智、熱衷煽色腥的形象,鼓勵真正敬業且優秀的新聞從業人
員,由行政院新聞局於兩年前開始催生的「卓越新聞獎」,日前公布獎勵辦法,
獎項按媒體性質共分為「報紙及通訊社」、「廣播」及「電視」三大類。值得注
意的是,卓越新聞獎之設置所標榜的是取代以往新聞局主辦的金鐘獎和金鼎獎,
並且由其所設立的卓越新聞基金會董事擔任評審工作,強調專業與獨立精神,以
向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看齊。然而,是否設立了類似普立茲獎的卓越新聞獎,
就能改善台灣媒體亂象?答案恐怕沒有那麼樂觀和簡單。

先就卓越新聞獎意欲模仿的普立茲新聞獎來看,普立茲新聞獎設立置今,當然在
美國鼓勵了不少傑出的新聞從業人員,但亦產生不少弊病。例如,新聞從業人員
為追求「真實」,往往忽略了人性(例如,眼睜睜看著受訪者遭到攻擊,而不施
加援手),更不要說是造假或杜撰。普立茲獎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就是,獲獎者大
部分都是資本雄厚的平面媒體,而事實上,挖掘出美國社會問題、真正貼近平民
心靈的,卻常常是另類、小型媒體。卓越新聞獎若要以普立茲獎為看齊對象,似
乎不能不考慮這些問題。

其次,先前由新聞局主導設立的金鐘獎或金鼎獎(或其他單位舉辦的大大小小新
聞獎項),其共通目的就在於鼓勵優秀且敬業的新聞從業人員,並且藉由鼓勵媒
體從事良善或社會光明面之報導,來導正媒體熱衷於煽色腥的歪風。問題是,金
鐘獎或金鼎獎已設立數十年,所獎勵的從業人員可能有一「拖拉庫」,為何沒有
發揮導正之作用,台灣媒體環境反而益發沉淪,優質媒體難以生存?

這些被獎勵的人都到哪去了?為何被獎勵的媒體反而容易提前「壽終正寢」?在
利潤為媒體最高目的的情況下,從業人員又能堅持多少理想,不受利潤邏輯的壓
迫?而在媒體過度商業化的情況下,給獎是否只是在塑造另一個可以販賣的「媒
體英雄」,創造另一個可資炒作的議題,餵養財大勢大的媒體集團,而無法達成
改造社會的重責大任?

如上所述,台灣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之品質無法提升,不是新聞獎項多寡的問題
,而是媒體環境過度的商業化;即便卓越新聞獎強調由公正客觀的基金會來評審
,取代以往國家「一手主導」的角色,但只要這種一切向錢看的媒體結構一日不
改,媒體品質就難有「卓越」的一天。

Our Questions:

1.就你所知,台灣設立多少新聞獎項,用以鼓勵新聞從業人員?

2.你覺得這些獎項給獎的標準是什麼?

3.你覺得是不是多設一些獎項,就能改善台灣的媒體環境?

4.你覺得台灣的媒體為何被批評為「弱智」?

⊕∮⊙◇★☆

卓越新聞獎對於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原本是相當具有鼓勵性質的,但是類似的獎項
若是對照整體媒體環境,不免讓覺得類似的獎項不管是在電影或是新聞相關行業
,都只不過是聊備一格罷了,設立這樣的獎項彷彿都是在頒給自己爽的對整體大
環境的改革和向上提昇看不出任何一點幫助,類似這樣的獎項若是不能配合整體
媒體大環境的改革,讓媒體從業人員能夠中立於政治和商業的壓力,並發揮所長
,相信媒體從業人員就算得到此獎,心中不免仍是一個X字。

另外本週的論壇由傳學鬥的王牌寫手之一張大裕主筆,論證之精采連陳寅恪都搬
出來了,可見其學問的深度和廣度,各位看官可別錯過囉。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HP有150位員工因為利用網路傳遞色情圖片以及笑話而被公司解僱,聽起來真
的很扯,現在只好祈禱HP不要厲害到把台灣的媒體全部垂直整合在自己旗下,不
然以後傳播人上班講話都要用傳紙條的了?

2.流星花園要和韓國電視台做節目播放的交流了,這也難怪了,反正流星花園的
一景一幕和韓劇根本沒啥不同,相同性其高,都跟台灣扯不上什麼關係。

3.東森寬頻可望買下Giga的寬頻用戶,哀,東森王董連大學教授都能買了,還會
買不到小閱聽人嗎!?

4.世界通訊破產了,大家一定覺得它的老闆很慘,但是那些陪葬的員工以及廣大
閱聽人的利益,還有社會對其所付出的公共資產因為資本家的貪得無饜所受到的
傷害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得到補償。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論▍壇 ▌ ▋▊▉
⊕∮⊙◇★☆

三論實踐:行動者尚未歸來
張大裕〈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汪榮祖在「史家陳寅恪傳」中說:「自古以來,知識份子與政權之間的正邪對立
,其事較顯;而知識份子之間的正邪對立,其事較晦。忠臣板盪始識,而知識份
子的節操,更於時窮始見。在政治大難之中,趨炎附勢,搖旗吶喊,以及賣友求
榮的知識份子,固不僅僅是默默無名之徒,亦有名重一時的大學者在內。」此段
敘述彷彿是解嚴前台灣知識界普遍生態的生動描寫,然解嚴後的情況又如何呢?

解嚴後與政黨輪替後,學界都有一個有趣的轉變:即,之前不成人形者,漸成人
形;之前成人形者,漸不成人形。有一比喻可間接說明這樣的情形:Nandy認為,
奴隸或被殖民者有著一種比主人更高的認知能力,其因在於主奴兩者之間的互動
中,前者往往把後者視為一種「物」,可以剝削之,卻不必瞭解之。相反地,奴
隸卻必須瞭解主人。在奴隸的認知中,主人是活生生的人,奴隸必須隨時以主子
的心來看待自己並衡量他人;然而,在主人的認知中,非但沒有奴隸的存在,對
其苦難經驗,亦毫無所悉。

以此觀之,政局更迭後,學界運作的邏輯並未多有改變。首先,就某些研究中所
呈現的偏頗而言,充其量只是主人與奴隸的位置互換罷了。其次,與政黨之間的
關係亦在在說明了學界中不同勢力「各擁其主」的相同無知。

李丁讚、吳介民二人便指出,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台灣民間社會所代表的進步和
批判聲音,很可能隨著反對黨的執政而一夕流失。李吳二人認為,在後國民黨時
代來臨之後,民進黨進駐「國家」統治高地的同時,會將原先蘊藏於民間的反抗
資源以及反對領袖,帶離了民間社會。昔日的「被壓迫者」,如今是「統治團體
」。台灣於是突然間面臨著民間社會「空掉」的潛在危機。(註一)

這是一個精確的觀察,但其說明卻值得商榷。因為民間社會「空掉」的危機,並
非起源於民進黨的執政,而是民間社會本身長久以來對現實的認識不清。國民黨
下台後,以往自詡為「清流」的學院知識份子突然間變為台灣社會中最沉默的一
群,這種沉默不管是基於無知,或起於放任,其病皆出在他們已經忘了,過去對
反對黨的支持是基於民主理念的大方向上的,而不是特定個人、組織的利益的;
他們也忘了,政客與政客之間,除去黨派的差異,彼此並無本質上的不同。於是
,黨派超越了理念,手段置換了目的,學院知識份子退為政客的追隨者或馬前卒
,在舊人信用盡失,新人有錯不罵的情況下,昔日自許扮演監督角色、提供進步
思維的社群,反成為最大的「政治幫閒」。

唯有認清上述情況,我們方能對媒體反對運動的歷史與現狀,提出一個真正具批
判性的看法。當「第二次」的電波革命成為必然之舉時,我們當然可以冒著被批
評為滑頭的方式指出,作為「第一次」電波革命的「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以及
「公共電視建台運動」,已完成其階段性任務,並有其歷史意義。但這都無法掩
蓋第一次媒體改革運動即便不是失敗的,亦絕對不是成功的事實。更何況,第二
次電波革命的種子早已在第一次的行動中萌生。當1995年2月18日,由澄社等九
個團體,組成「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聯盟」進行第一次的媒體改革,而其後發展
在自由派當家的澄社主導下,整個運動方向以「釋股」方式解決黨國控制媒體產
權問題作為主要訴求之時,便已間接宣告今日媒體私有化日趨嚴重的窘境。

然而第一次的手段錯置,並未使得第二次的結盟誤判得以避免。當媒體政策白皮
書的計畫與承諾被束之高閣;當無線電視的人事安排被作為政治酬庸;當華視的
釋股案即將付諸實行,其所顯現的事實即是:一旦社會運動的理想碰上執政後屁
股決定腦袋的現實,前者往往被犧牲、被背叛。但令人不解的是,昔日被批為御
用學者之流者,當初在風光之時,尚以小罵大幫忙的裝模作樣、虛應故事一番;
如今的光景卻是,政權轉移前的「前進」力量連小罵都省了,剩下的只有莫名的
「同情」與「理解」。

社會運動的實踐可以是短期的政策遊說,也可以是長期的公民教育,當然更可以
兩者兼有,但亦可能相互衝突,其結果端看社會運動主體的智慧與判斷。換言之
,我們對於社會運動的想像,決定了執行的方法與手段,甚至結盟的對象。然無
論如何,當社運當中有些東西成為神聖不可觸碰的圖騰時,媒體改革的黎明曙光
,終將成為無窮無盡的等待。

擺在眼前的是,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雖然不死,但做為主角的行動者卻多迷途於
藍綠的密林當中,而尚未歸來。在畏懼被污名化為保守、復辟勢力的同時,聰明
的人們或許忘了,今日的正確乃是過去的異端。如果做為先知的知識份子皆陷於
如此迷思,又如何能苛責一般民眾執著於某種意識型態,而無法跳脫呢?也許有
朝一日我們將發現,過份精於算計的結果,反倒使我們失去的更多。

▉▊▋▌ 媒 ▍ ▊▍ 遺 ▍▊▍憾 ▌ ▋▊▉
⊕∮⊙◇★☆

以下是一封被封殺的新聞稿,新聞稿的內容主要是陳述先前電子報以提過的世界
日報事件,遠在美國的世界日報的工作人員想要為自己的工作權益來組織工會,
也因此而遭到社方許多無情的打壓,如今她/他們回到台灣,藉著記者會希望能
夠向世界日報的總部聯合報表達心聲,但是遺憾的是消息都被各媒體封殺了,因
此傳學鬥電子報在此將此新聞稿呈現出來,也藉此提醒各位現今媒體環境的鴨霸
無禮,也順便給予世界日報的員工最深的支持。

在下一期電子報我們將以專題方式,討論此事件,請各位多加期待。

新聞稿如下:

新聞稿

世界日報工會代表團來台,與社運團體召開座談會

世界日報是華文報業集團聯合報系在北美(美國及加拿大)發行的中文報紙。2000
年九月,其位於洛杉磯的報社分部欲片面調整員工的薪資結構、勞動待遇及福利
,強迫員工簽署可隨時解聘的雇約。對此不滿的150名員工因而試圖籌組工會,
與社方爭取應有權益。不意社方並未尊重員工加入工會的意願,另以重金聘請「
打擊工會專家」(UnionBusters)對付工會。有多位員工因加入工會被主管威脅、
增加工作量、薪資受到不合理調整。

但工會並未因此氣餒。除了持續與美國其它的工運團體聯繫,加入美利堅傳媒工
會/報業協會(Communications Workers of America)壯大聲勢,並向美國政府、
議員尋求政治協助,亦計劃與台灣本土工會團體進行交流。7月21晚間工會代表
團抵台後進行一連串的拜會行程。包括召開記者會、與多個工運組織商議合作事
宜、並擬參與座談會,與學者、社運代表就勞權議題交換意見心得。

該場座談會於7月25日上午9點,在台北凱悅飯店會議廳雁鴻廳舉行,主題為「跨
國勞資糾紛與媒體工作權」,由傳播學生鬥陣(Solidarity of Communication
Student)與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cus on Globalization, FOG)主辦。與會者
有世界日報記者王聯懿、UCLA勞工研究教育主任黃道權,以及美國總工會團際事
務部主任BenjaminHensler,亦有多名學者、社運組織及工會團體與會,包括了
來自全國產業總工會、台灣記者協會、大傳聯等組織的代表出席、發言聲援。將
針對勞資關係與互動模式、工會集結的合法性等勞權議題進行討論。

▉▊▋▌ 媒▍ ▌ ▍▊ 邀▍ ▍ 稿 ▍▌▋▊▉
⊕∮⊙◇★☆

為有線媒體在地化打開另一扇窗
–地方有線電視系統貼近性服務思考
夏聖禮〈筆者為地方有線電視從業人員〉

最近因接受世新大學管中祥老師的一項有關有線電視自製節目的研究訪談計畫,
談及了媒體在地性與貼近性服務的一些問題。當然也挑動了我在地方有線電視長
達七年的節目製作工作的敏感神經,感觸深刻,事實上我不斷地思索著地方有線
系統的社區終極服務目標是些什麼?記得在 921 大地震的前個月我還在日月潭
參加由全景舉辦的「地方文化與影像紀錄」的研討會,三天的活動讓我極有收獲
,除了觀摩與聆聽各地文史或社區工作者帶來的作品以及相互討論所產生的辯證
火花,驚訝著並享受著一份來自真正地方的活力與社區工作者執著的生命力。

另方面也為所謂媒體工作者的處境感到悲哀,因為媒體的影響力根本且無從在他
們身上起任何的作用,因為大多數文史與社區工作者對所謂媒體都有排斥性,認
為地方或全國性的電子媒體深具侵略性與速食性,那種不信任感來自媒體工作者
像是住店的旅客般專挑著吃食現成的東西,人家為他準備好的東西,沒有長期用
心投入地方課題的研究,更無從去瞭解地方,關心地方。接著我又在那年的 8
月份參加了由中研院舉辦的口述歷史研習營活動,從中深切瞭解在地口述歷史資
料的重要與必要,同樣的,我翻開學員名冊,只有我是來自有線電視系統的工作
者,我不禁更為地方有線電視所謂在地服務的理想深打折扣,儘管我在有線電視
系統的節目部工作,我有著一份媒體應在地紮根的理念與堅持。

我會參加一些研討會主要是希望為地方媒體工作者,在其工作領域裡尋求成長與
突破的智識與方法,另方面也是想瞭解地方媒體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在地工作者之
間有無結合性與互動性的可能機制,以構築有活力的有線電視「文化地方學」的
思考與運作方法。當然,這只是一種想法和一種出發,畢竟其間有太多的問題還
沒想通,其中一樣就是有線電視貼近性服務的經營思考究竟是什麼?因為下一個
緊接要面對的是節目製作方面「接近性使用」的觀念思考與突破了,這是發揮地
方有線電視媒體貼近性服務的極致思維,一般主事者將貼近性的服務視為單一的
客戶服務,只要做好客戶的服務就能提昇服務品質與經營績效,殊不知貼近性服
務中的可接近使用性觀念的落實去做,更有創意地達成客戶服務的好品質,我想
有線電視在地經營的精神與理想似乎在此囉!

幾年來,思考的問題逐漸有了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公眾使用」的服務觀念,今
天我翻閱了先前的營運計畫書,深切感到有線電視媒體,尤其是地方製作服務這
部份,它可為地方媒體開放使用作了前瞻性的規畫思考(是相當佩服當初撰稿者
,已無從了解是那位先生小姐),只要落實所謂接近性使用,地方媒體的社區主
義服務理念就必然充份發揮得以實踐。

如何使用地方媒體?地區民眾如何能瞭解地方有線電視系統的頻道是可以提出申
請使用的?首先媒體的視聽教育功能應充份讓在地民眾與團體瞭解與接觸,以善
盡地方有線電視媒體之責。開放媒體頻道與時段供民眾及團體使用,建構電視台
是大家的,社區的,團體的運作思維與機制,如此一來,地方民眾與團體與電視
台是一體的,相互支援的,彼此共生共利的,交叉服務的…何樂不為呢?

要達成接近性使用的目標應朝以下方向來規畫與思考:

1.給予社區民眾、學校或社區管委會地方節目與新聞製作學習與訓練的機會,不
斷地固定地開設媒體製作技術研習班,使得民眾具有製作智識與技術,讓他們來
做他們個人或社區或團體的節目及新聞,源源不斷的提供給地方有線電視系統的
頻道免費播映,有線電視的節目製作人員可以規畫與設計合適的課程予以施教與
實作,可酌收成本,以應開支。

2.為地方民意代表及村里長開設應用媒體操作研習班,除了也可讓他們學習與實
作些自我宣傳的廣告片或新聞片外,也可為其上電視講話或演說施以表演與語言
表達訓練,甚至個人風格與造型的形塑也包辦處理,如此一來,民意代表或村里
長或公部門的行政官員都可自行拿起 D8/V8 來拍攝來剪輯,將製妥的影帶拿到
電視台播映,如此有線電視的服務是否更為貼近。

3.特別為地方文化與歷史及社區營造工作者給予為地方作紀錄的訓練及可以傳播
的服務管道,使得地方的資料與故事得以留存並永續傳播,並應可與學術界、新
聞界、文化界一起來作地方文化媒體運用的研討,找出地方文化與媒體共生共存
之道,使得公共文化媒體的機制得以產生,其資產屬於地方全體民眾所有,並非
屬單個文史工作者、地方媒體或公部門,甚至某個企業體或政治人物…

我不清楚台灣是否有如此的地方有線電視系統的節目部門或公司經營者在做這件
事?我比較清楚的是地方有線電視的節目部的經營方向與前瞻理念應落在那裡,
我也在想如此規畫且落實接近性使用的觀念和做法,除了使得大家更易接受有線
電視的在地服務理念,更加充實地方自製頻道的節目與新聞內容,更有許許多多
的社區種籽為地方電視代言….之外,好鄰居一定做得好,其電視台的培訓與製
播利潤也相當可觀,更重要的是可為節目製作與新聞人材的獲得注入新血,我想
我不會去欣賞那些制式的自製節目和配合一堆的公關新聞,我也不認為這種類型
的內容會在日後出現,只要落實接近使用,地方媒體製作的體系應重新定位了,
不是你要來告訴我節目與新聞製作的專業是什麼了,而是民眾告訴我們、帶給我
們,他們生活中、社區中發生了什麼事,有那些故事..有那些議題需要被關心..

我做的不多,但我充滿自信,因為我不斷反省與思考,也在為有線電視的所謂地
方節目與新聞製作的在地化尋求新的出路與契機。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