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四十七期

┌──────《2001/05/25第四十七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少一點電視,多一點大腦環保

由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衛生署、美國醫療學會、全國教育學會、美國
小兒科學會等機構,聯合英國與加拿大的多個反電視組織,在4月的
最後一個禮拜共同推動「國際無電視週」。這項活動鼓勵人們在一個
星期內不看電視,把時間用來閱讀、運動,或是與家人聊天相處。

策畫這項活動的反電視組織「白點運動」(White Dot Campaign)
表示,「國際無電視週」是推行「大腦的環保主義」,也是對電視廣
告侵略及污染觀眾心靈的一種蔑視。部份研究顯示,媒體密集報導、
大量的廣告與沈溺於電視節目,會造成人們情緒不穩定、焦慮與憂鬱
的症狀日漸增加。此外,電視也可能導致兒童的破壞傾向,使成年人
較少參與社區活動。

根據專家指出,有些人能夠選擇具有啟發性的科學、文學與歷史性的
電視節目,但是他們只佔電視觀眾的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是被動的沈
溺在節目內容裡,所以電視束縛思想的作用遠超過開拓思想的功能。

「白點運動」呼籲道,人類若無法學會在沒有電視的情況下生活,就
會在心理上被電視摧毀。只是這項試圖透過行動來摧毀電視的活動,
並未引起太多人的關注與響應。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由於有其生理極限,因此無法看到、聽到和參與
所有的社會活動,因此只好藉助大眾媒介來達到「替代性的參與」的
功能。想打棒球嗎?電視上有!想打籃球嗎?電視上有!想看看閒書
嗎?電視上不是有些介紹「好書」的節目嗎?而且主持人和來賓已經
幫你讀過了,並作了重點整理與評價喔!想和父母或朋友聊聊自己的
私事,卻不知如何開口,而且怕他們聽不懂或笑你?沒關係,電視上
多的是談話性的節目,節目裡有許多專家學者、爸爸媽媽、兄弟姊妹,
掏心挖肺灑狗血的跟你講如何和父母朋友相處、如何追求男女朋友、
如何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擾。啊!電視真是無所不包,有了電視,幹
嘛還要實際去做這些事呢?

如果電視真是這麼好,那麼幹嘛還要不看電視呢?問題除了廣告以外,
其實最重要還是它終究只能讓人們「替代性」的,而非實際參與社會
活動。或許你可以推說看電視只是為了娛樂,但是娛樂也是需要去「
實踐」的,為了娛樂而去看電視,這樣隔靴搔癢的娛樂,你,難道就
滿足了嗎?

Our Questions:

1. 試試看,你能一個禮拜不看電視嗎?如果能,為什麼?如果不能,
又是為什麼?是你不看電視就會渾身不對勁?還是就算不看電視,你
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2. 如果覺得電視很爛,但又不能沒有它。你是否又能想出什麼改進之
道呢?你覺得電視改革應先從內容面著手,還是該從制度面著手?

3. 現在有些社會團體與學校,在推行所謂的「媒體識讀教育」,希望
培養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另外,前一陣子有一群財大氣粗的廣告主,
組成廣告主協會,說是要透過分配廣告來改善不良的媒體內容。你覺
得這些方式對於電視媒體改革有沒有具體的意義?

4. 如果不看電視,卻又想找其他娛樂與替代性社會參與的管道,該找
什麼?去現在正盛行的網咖,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耶!可是,你覺得
去網咖,真的就比看電視好嗎?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在電視上?推動「國際無電視週」的反電視組織
「白點運動」就是想請大家想想這個問題。不過,就算沒了電視,
也請大家別像我們為了發電子報而掛在網路上,最後也來個「世界
無網路週」!!

那看看雜誌總是不錯吧?!且慢,丁儀在論壇中就針對台灣近年來
女性雜誌的風潮提出她的觀察,原來看雜誌也是得小心,免得又踏
入了另一個資本家與媒體佈下的華麗陷阱!

果然各位讀者都很捧場,一起加入了對於「老少配」媒體議題的思
考與討論,因此本期電子報繼續刊出相關觀點的來函論辯兩則;從
討論的焦點中可發現大家的思考已經越來越精彩而深入,如果你還
有其他想法與意見,別忘了我們的鬥陣俱樂部總是等著你喔!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近日將放寬對於美國傳播產業跨媒體
經營與併購的限制,消費者團體擔憂此舉將造成媒體集團垂直與橫向
的大壟斷局面產生。哦,看來除了我們的立委之外,小布希顯然也愛
媒體財團。

2. 繼張鳳書因過於疲累而退出、賈靜雯接二連三趕戲住院、江宏恩透
露太累想休息之後,飛虎黃少祺也實在受不了民視為了收視率而一再
重複劇情、毫無止境的拖戲模式。對嘛!哪有動不動就跳海、墜崖,
然後居然沒死又復活的,更絕的是這樣還可以被內政部頒獎表揚!看
來張博雅可能是飛迷哦!

3. 訐譙龍被訐譙!就因為歌詞中的用語太過火辣,被教育單位及議員
訐譙了!這不訐還好,一訐下去全國更知道了,成了免費宣傳。問題
是,這首歌的重點似乎不在屁眼上,議員們要不要來關心一下被老師
體罰打臉的學生呢?

4. 國、民兩黨最近好像錢太多花不完,拼命拍廣告打形象,找來孫中
山、蔣經國還不夠,最近更把腦筋動到兒童上。撇開製作水準粗糙不
佳不說,光是找未經世事的兒童做為成人打擊敵手的操作工具,看來
就令人噁心!

5. 臺視董事長賴國洲客串台內八點檔戲中的「系主任」一角,這、這
、這可能是為了彌補現實生活中永遠無法達成的夢吧!不過最好請他
不要講太多話,不然大家就會發現他實在不會教書的內幕哦!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美麗之外…
──Besides ‘Beauty’

宋丁儀(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費加洛》女性雜誌的專文中,當亞曼尼被訪問到,喜歡將
自己定位為一位設計師還是時裝工業時,亞曼尼的答案是:
企業老闆。

逛書店對我來說是一種神妙享受,在柔和燈光下鋪陳開來的每一本書,
都代表一個獨特而豐富的世界,等待我翻開與之展開對話。基於一種
獵奇心態,進書店我總喜歡先逛雜誌區,所謂的雜誌就是五花八門、
眾聲喧嘩,你可以左手翻《連結》右手翻《遠見》,也可以站著讀
《當代》直到腳痠,也可以用三分鐘將一本《Beauty》翻完。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女性雜誌迅速蔓延。一般書店會將女性雜誌排在雜
誌區中後段,前段則是以知性雜誌為主。我喜歡觀察每一家書店的空
間配置,因為從空間社會學觀點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事,像什麼雜誌
會佔據最醒目位置,什麼雜誌會被發配邊疆,永遠等待著經過的目光。
以前女性雜誌總是被一堆綜合類雜誌包圍,現在卻多到半邊書櫃滿滿
是,幾乎每一位手捧的女生都聚精會神專注地打量書頁裡的穿衣圖片。

這些以青、少齡女性讀者為訴求的雜誌非常強調「實用性質」,包括
美容裝扮、健身美體、飲食旅遊等消費性資訊,以及兩性關係、星座
預測等諮詢性內容,讀者以快速度瀏覽的方式短時間即可得到「實用」
訊息,比如說這件衣服哪裡賣、哪種牌子粉底最好用、這禮拜的星座
運勢如何…只要按著雜誌所寫,自我需求彷彿獲得立即而有效的解決。

但真實生活真是如此嗎?我們每天生活所面對的問題,真是短短三兩
句「如何…怎樣…」便能獲得立即解決?(比如做了幾個簡單選項的
心理測驗,真能解決異性間複雜的相處情境?)女性雜誌裡營造的女
性世界,彷彿是一個簡單、只有物質生活、永遠有正解可尋的呆板模
式,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複雜面貌不見了、困難和衝突也消失,在美
麗裝扮之下,女性成長過程裡的不安與煩悶都被隱藏起來,獨特的心
思和多樣面貌卻無人關心。著重個人愉悅的自我滿足,和尋求短暫的
心理安適,一旦面對現實環境的多變和未盡人意,反倒變得痴呆貧血。

這種消費訊息的速食性質,能夠很快地被大量製造、被廣泛吸收,卻
也能很快地被置諸腦後,它的生命週期很短,你可以花極少的錢買到
一本雜誌,也很快會翻膩它,然後,你會想花更多錢在雜誌所登的物
品上。你只想到要消費、要裝扮,卻可以輕鬆遺忘這個世界還存在許
多基本溫飽都談不上的人。

這正是後資本的驚人之處,在消費中尋求麻醉,你自認快樂,其實真
正爽到的是資本家。打著低價競銷策略,尋求的是品味的最大公分母,
實用取向不必太花腦筋就能迅速打造美少女,不愧是父權和資本主義
最佳拍檔。

這類女性雜誌,大致分為「純」本地資本製造,或另一種型態透過授
權在台發行,有的是刊行台灣版的外國雜誌,有的是台灣雜誌被許可
使用國外雜誌的文字、圖片資訊。國外雜誌發行台灣版,一般都有媒
體大加宣傳,例如前陣子法國「著名」女性雜誌《費加洛》就「優雅」
登台,宣稱將創造台灣女性「更優雅的氣質」,顯示台灣市場如何受
國際媒體重視等;另一種形式則容納了較多在地性,本地向國外刊物
付費購買資訊,打的是本地品牌,編輯部門也由本地掌控。更有一種
型態則是完全「原裝進口」,用的是日文,反正文字並非重點,重點
則是一張張教導你如何穿衣的圖片:「○」代表nice,「╳」代表不
及格,「△」代表尚可。符號語言無國界,標準穿著看著辦就對了。

這些來自其他國家的雜誌,透過跨洲際雜誌集團結盟,同一本雜誌發
行不同區域版本,擁有高品牌知名度的雜誌,則以同樣的內容授權他
國使用,索價不貲。就產製面來說,跨國資本集團以中心國的女性消
費者為主,在分配上來說,「授權」品牌、內容給各邊緣國使用,達
到成本最低、獲利極大的目的。無疑的,在全球流通資訊系統裡,女
性形象產製變得更加快速、更趨單一。

市場內部競爭,更產生了分眾市場,即使同屬一家公司旗下的《費加
洛》則鎖定25歲以上女性、《愛女生》鎖定16到25歲、《媽媽咪呀》
則是中年婦女。雜誌所訴求的年齡愈分愈細,我們不但要學習做個標
準的女人,在每個人生階段裡,也都被切割成應有的樣子:年輕=活
力、年長=穩重,結果我們的人生終將凝固成一種想像力的匱乏。

美國女性雜誌是到一九七○年代才開始生成一波新的質疑力量。相應
於女性雜誌將女人最高價值植基於「女性特質」(femininity)和
對女性角色建構的不滿,許多女性主義刊物紛紛投入市場,尋求小眾
但特定的讀者,例如《Essence》(1970)針對都會非裔女性、
《Ms.》針對關心女性運動族群、《Self》(1979)則以女性心理、
情緒調適為主軸,女性不再只是廚房、家庭附屬品,而是存在多重樣
貌、可發展多樣生涯、關心多樣議題的族群,這種新開發的niche則
迫使女性雜誌市場結構重組(例如以消費為主的’seven-sisiter’式
女性雜誌開始調整編輯方向)。雖然之後的雜誌市場仍以有消費能力
的婦女為主,但七○年代發生在美國市場的變革,未嘗不可當作今日
台灣女性雜誌借鏡的契機?!

參考資料:
Cynthia M. Lont (1995), Women and media: content, careers, and criticism.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十萬青年救電視.全台校園走透透」淡江大學登場!

「十萬青年救電視」系列座談,下週的行腳將要抵達美麗的淡水,在
淡江大學熱鬧登場!國內的無線電視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台視與華
視產權公共化可行嗎?如果你也每天望著無線四台的節目搖頭嘆息,
如果你正好閒閒沒事在淡水晃盪,請踴躍地來給我們支持與鼓勵吧!

■淡江場

◎時間:五月三十一日(星期四)晚上 7:00至9:00
◎地點:淡江大學舊化學館C224教室
◎主持人:王李中彥(大傳系學會)
◎與談人: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莊國榮(政大公行系教授)
朱全斌(元智資傳系教授)

⊕∮⊙◇★☆

來稿一:回應「社會實踐,就是在『妥協』之中開闢戰場」一文

王冠棋(世新大學公傳系三年級)

日前傳學鬥電子報刊登「社會實踐,就是在『妥協』之中開闢戰場」
一文,由政治大學新聞系三年級同學陳以新投稿,筆者在閱讀後有些
想法希望能藉著此文和陳以新來進行對話。

「社會實踐,就是在『妥協』之中開闢戰場」一文(以下簡稱陳文),
認為目前台灣媒體批判的主流往往偏重結構,商業體制的批判以及改
造,而忽略了其他的馴化機制有其盤根錯節的力量,強化了結構的制
約;筆者認為社會上其他的馴化機制如父權迷思,主流政治意識型態
霸權等,往往都在媒體中再現,在商業體系中被鼓吹的,當女性在廣
告中成為性商品,而女副總統在媒體中因為服裝而被品頭論足時,你
可以說父權心態正在作祟著,但是商業媒體何嘗不是在加深這樣的權
力次序呢?商業體制和其他的馴化機制是互相建構的,而且商業機制
或媒體往往擁有更雄偉的影響力,往往將發言的空間、抗拒的可能加
以建制化,而關注在商業結構的批判和改造並非就是對其他力量的視
而不見,而是期望改造現在日漸膨脹的商業機構之後能提供一個真正
屬於大眾的空間讓大眾能夠發聲,同時弱勢族群的文化能不被扭曲或
忽略。

陳文中也提及了自己的親眼所見,一群男同在深夜於屈臣氏消費,認
為男同挪用了商業體制的空間進行慾望的詮演,啟動了商業體制的另
類意義,具有巨大的顛覆潛能;屈臣氏的例子在麥當勞也曾發生,一
群老榮民、老遊民在麥當勞看報吹冷氣,打發時間,表面上確實轉化
了商業體制的意義,但是業者在此同時也無所不用其及的趕走他們,
如果不成功業者則宣稱這是麥當勞對社會的貢獻之一,由此看來原本
具有抗爭意義的現象在商業體系中所呈現的,往往是被扭曲而且被壓
制的,這樣的抗爭難道不是使商業體系擁有其正當性而更不可能被顛
覆嗎?筆者想問的是,陳文中所樂觀期待的閱聽人是否曾經撼動了這
個商業建制?當我們將討論焦點放在閱聽人是否能呈現自我,是否能
出匭自述、得到愉悅的同時,我們是否陷入了合理化現狀的迷思之中
呢?

對媒體的改造或商業體制的批判並非如陳文所言非要在「非商業」的
環境中進行,而是必須在非商業的邏輯之下進行對抗,以老少配為例,
事情的開始就是莉莉和小鄭被安排在李濤建構好的舞台之下,隨著李
濤版劇本表演著,而商業邏輯正是背後那隻隱形的手,操控著當事者
和閱聽人,過程中充滿衝突、不爽都是刺激收視率的插曲,如果說莉
莉和小鄭的發言在當時是一種向商業體制探測底線尋找媒介消費文化
裂隙的行為的話,那我想是失敗的,因為在媒體主流意識框架中會再
現的意識型態或訊息內容往往是在其底線之內漏洞之外的,眼看事情
演變至今,當大家把老少配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忽略了其隱含的社
會意義的同時,而莉莉和小鄭都成為了商品,被標上了價格,試問這
樣的莉莉和小鄭又有何自主性可言呢?

關照到媒體,文本本身具有多義性,而閱聽人在解讀文本時或許會有
衝突、矛盾、差異的可能,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結構只針對
特定的內容取向作報導,再現的都是特定的主流意識,而排除了若干
形式及內容的時候,或許閱聽人的詮釋過程早已不是問題了,更重要
的是媒體到底提供什麼樣的素材以供閱聽人做為詮釋的參考。

⊕∮⊙◇★☆

來稿二:打一場不可能成功的革命?

吳志怡(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老少配」的話題在新聞版面上已逐漸沈寂,但是另一個文化評論的
戰場卻在學術界點燃。近來有論者指陳不要凡事歸罪於商業媒體,而
應肯定邊緣主體在商業體制內的慾望動機和對抗潛能的論調,筆者欲
對此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老少配」的指稱方式其實個人以為並不恰當,但是由於媒體普
遍以此代稱當事者,也就成為普遍認同和認知的標準,這種受制於媒
體框架設定下的結果實在是十分無奈的。但是閱聽人必須認知到,此
種指稱方式已預設了它所包含的「惡」及「不符社會倫常」等道德標
準,其本質已被主流價值規範貼上標籤,形成一種定罪式的指責和達
到懲處式的效果,這不由得令我們猜疑這是媒體有意圖的設計,還是
如李濤先生所說的媒體是「重建事實」般的“自然”。

也許正因為電視流程的“自然”,而使論者不知不覺中將之內化成為
自己的習性,所陳述的觀點似乎在為媒體脫罪,也讓人驚呼其對於
「2100全民開講」所呈現的媒介景觀賦予過分的樂觀。我們必須警
覺語言從來不是價值中立的,在看似中立的報導中,其實隱藏著四處
流竄的意識型態和權力關係。該名主持人假借新聞專業意理中的「客
觀公正」,充其量只是維持齊頭式的平等,技巧性的在他掌控的「公
共空間」中,修理他想要修理的人(小鄭、莉莉)、排拒他所鄙棄的
行為(女大男小的婚配)。

在論及邊緣主體的媒體近用權時,論者指出邊緣主體可以透過媒體秀
出自己,豈可抹煞當事者的主體性與行動力。當然媒體的意識型態效
果並不全然具有決定性,而霸權也可為弱勢者所用,由下而上的反抗
主流的支配意識型態,和刺激社會對弱勢者的注意。這種權力轉化的
可能性是絕對存在的,也是當前許多社會有志之士極力推動,以有限
資源或被污名化的格局,運用語言或具體行動策略轉化弱勢者在社會
上的邊緣位階,從而顛覆社會權力的深層結構。

可是論者將社會弱勢者植入商業媒體結構中,而冀望當事者能主動參
與意義的創造並反抗主流論述。據此,邊緣主體生產出的論述是否能
由個人意志全然決定,還是必須視該場域本身所含的限制而定?從媒
體的本質論之,「2100全民開講」基本上只是提供政客作秀的場域,
而非主體或次文化群體所生產,因此並非論者宣稱的它是能提供邊緣
主體秀出自己的場域;再者,2100也絕非是提供理性、公平論辯空
間的「公共領域」,如此的類比完全錯置了用以比較的對象、場景及
脈絡。論者最初的立論反而成為指責當事者不能反抗、不能反剝削的
自相矛盾。在整體媒介生態未改變前,單純的想要透過游擊式的集結
力量抵抗整體結構是不可能的,我們也很難在本質上已經透露著階級
性格的媒體中,還去冀望媒體能提夠供任何的善意或是擁有相對的發
言位置。

論者引用卡維波的說法指陳「不要輕易化約問題的面向和思考維度,
從而不慎複製了主流價值對於『他者』的觀感」。如果論者認同事件
的當事者屬於社會中的「他者」,那麼從媒體建構的觀點觀之,他者
之所以成為他者,並非源自其自身,而是媒體或是整個社會架構透過
語言、符號建構而成。因此,我們看到「2100全民開講」在此扮演
了強化的功能,轉介社會中的強勢論述,藉以鞏固主流意識型態的合
法性地位。而在事後我們也未見該媒體有任何的反省,並且持續對於
自己排拒主流以外的觀點視而不見。

當論者言之鑿鑿的聲稱自己也是閱聽人商品,但自信可以挪用客體化
的被動意義,去生產一種集結反抗的動能時,不要忘記論者本身所處
的社會位階及擁有的社會資本都是高於事件當事者,也不要忽視該名
主持人與當事者明顯劃分出不同社會位置的階級標記,和透過媒體場
域所凸顯出的權力不均等關係。若是一廂情願的將收視率掛率的媒體
視作提供平等發言權、詮釋權的公共領域,而認為當事者得以反抗,
這種毫無置疑的讚頌只是陷入民粹主義的思維中,重製符合中產階級
品味和價值的泥沼之中。

⊕∮⊙◇★☆

活動轉載:【被遺忘的人權】──《人權研習營》招生說明

■主辦:台灣人權促進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活動宗旨:

廿一世紀的台灣,隨著政治民主化與科技進步,「人權」二字的能見
度似乎大幅提升,然而,人權問題是否更被重視?人權的內涵是否更
見釐清?人權的政策是否更見完善?人權就是活生生的生活與生命,
然而,你,知道什麼是人權?

第二屆人權研習營試圖將人權的思考回歸至人民與生活本身,探討台
灣社會在邁向新時代新政府的鎂光燈下所忽略的人權對象與議題,期
待經由對人權暗面的了解與討論辯証,建構出更具批判性與基進的人
權觀。主題包括:

1. 弱勢中的弱勢:被污名化的性工作權,飽受歧視的台灣原住民族與
外勞族群。
2. 被告與嫌疑人的人權:破解「壞人」的迷思及釐清偵查不公開的意
涵。
3. 人權的理論基礎與國際人權標準的介紹與解讀。

■時間:2001年7月2-3日(星期一、二)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中影文化城旁)

■活動流程與課程內容:

第一天(7月2日)

時間 主題 主講者
09:00_09:30 報到(呼朋引伴.噓寒問暖)
09:30_10:00 認識你,認識我,認識人權組織 TAHR
10:00_12:00 紀錄片:<公娼啟示錄> 邱晃泉
演講:性工作除罪化 周佳君
12:00_13:30 午餐、打盹
13:30_15:00 認識人權:權利、意識及機制 陳俊宏
15:15_16:45 第一民族 Isak
17:00_18:30 解讀「世界人權宣言」 黃文雄
18:30_21:30 晚餐、影片欣賞暨討論

第二天(7月3日)

時間 主題 主講者
07:00_09:00 叫床.早餐.晨登
09:00_10:30 外勞在台灣 韋薇修女
10:45_12:00 「國家人權委員會」專題 黃默
12:00_13:30 又見便當、小歇時間
13:30_15:00 紀錄片:<島國殺人紀事>
演講:蘇建和案之再審 顧立雄
15:15_16:45 「偵查不公開」座談會 蔡崇隆、黃秀禎
薛欽峰、林峰正
17:00_17:30 話別

■報名資格:對人權相關議題有興趣之大專院校學生、研究生共50人

■費用:1200元
(包含1.食宿 2.講師費 3.手冊講義 4. <2000年之人權在台灣>乙書)

■報名方式與截止日期:

請於6月15日前將報名回函傳真或郵寄至【台灣人權促進會】,並將
活動費用1200元劃撥至台灣人權促進會帳戶(劃撥時請特別註明是
參加人權研習營費用)。

劃撥帳號:19066111
戶 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本會地址:106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3號9樓
FAX:02-23636102
TEL:02-23639787
e-mail:tahr@seed.net.tw
聯絡人:張斐嵐、郭松穎、吳佳珮

報名回函
姓名: 學校系級:

聯絡方式:
1.地址:
2.電話:
3.行動電話:
4.e-mail:

■人權研習營講員簡介:

周佳君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理事長
邱晃泉 前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律師
陳俊宏 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講師、教育部人權教育委員會委員
Isak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專任委員(阿美族)
黃文雄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總統府國策顧問
韋薇修女 新事中心修女
黃默 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兼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顧立雄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律師
蔡崇隆 公共電視台製作人
黃秀禎 台灣人權促進會顧問、律師
薛欽峰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台北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主委、律師
林峰正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律師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go.to/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