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三期

┌──────《2001/09/14第六十三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小心魔掌就在你桌面-從微軟訴訟案談起

纏訟四年,經歷去年六月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法官傑克森下令將微軟「
一分為二」的命運,比爾蓋茲一年多來便處於帝國版圖將不完整的恐
懼中。不過,布希政府的上台、開啟了微軟的另一扇門;九月七日,
美國司法部正式表明,不會尋求將微軟分割的舉措,這場可比擬九十
年前標準石油反托拉斯的案例,先不探討當前美國司法院所謂的「消
費者權利」與新政府的軟化態度之間的矛盾,而置焦點於面對當前新
興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提供的完美科技烏托邦以及微軟未來一
連串計畫的科技未來,在分割危機解除後,微軟朝向跨平台的夢想邁
進,才是在判決案以外,大家應該重視的問題。

誕生於二十五年前,以作業系統壟斷全球九十五%市場的微軟帝國,
一場與網景間瀏覽器之戰,用強勢的作業系統搭售瀏覽器,讓瀏覽器
佔有率直達八成,而這個大鯨魚併吞小蝦米的場景,在無數觀眾的憐
憫中,聯邦政府與十九州政府共議控告微軟反托拉斯法,一時讓微軟
從美國、歐盟、到日本,官司纏身。

在微軟退而應允電腦廠商自行選擇搭售軟體後,加上美國新政府上台
,對於纏訟已久的案例寄望早日解決,日前司法部表達這樣的舉動是
為了「立即有效地減輕消費者的負擔」,但書則為儘快為微軟違反反
托拉斯法的行為尋找「矯正措施」。一場可以為軟體界、科技界帶來
完全轉移的案例,在相互讓步下,出現了反轉。

微軟當前的樹大招風,讓一群自詡烏托邦價值的自由軟體風潮成形,
在大家厭倦了微軟的獨裁,自由軟體似乎是一劑萬靈丹。自由軟體社
群中最叫人熟知的莫過於Linux,由於自由軟體的基本觀念為 GNU(
GNU’s Not Unix),社群中的人需遵循GPL,使得任何稱作自由軟體
者,在GNU 的概念下散佈出去,經過許多人的修改後,軟體將趨於完
美。例如目前市面上可見的Linux各種版本,就以最新的Linux 2.4版
本修改而成。

自由軟體的理想何其美好,但不幸的是,在邁向商業化模式過程中,
卻與微軟殊途同歸。微軟以資本主義的集中觀念,強制搭售各種程式
而踢到了大鐵板,但自由軟體遇上商業機制,卻也不得不低頭。尤其
是個人電腦市場已被微軟佔據,在無利可圖下,股價曾經飆漲的Red-
Hat、Caldera近來直直落,致使強調自由軟體的 Linux,英雄毫無用
武之地。再從產業角度視之,Linux近期全數轉而尋求IA市場的機會,
對於以分享精神帶領自由軟體的門師來說,目前許多 Linux廠商,已
可謂叛徒也。

在眾人斥責微軟的同時,強調烏托邦理想的自由軟體並沒有成為救贖
,反倒是微軟掙脫了司法的判決,一連串將發動新產品洋洋灑灑,更
讓人對於微軟在此機會未能即時分割、以致於將來可能形成的更大恐
怖帝國,更加畏懼。微軟以作業系統起家,從作業系統3.0到視窗 95
、98、2000以及即將上市的 WindowsXP,已經在消費市場形成了人對
科技的所謂基本認知,而Windows NT專攻伺服器市場,也威脅到UNIX
,更是成為隱憂。

不僅消費者認知的科技操作模式便是「click」加「icon」 ,更可怕
的是,比爾蓋茲目前口口聲聲的「.NET」 計畫,以無罪的XML企圖連
結每個平台下,將來微軟「大一統」的科技社會於焉形成。

以寵愛科技人才聞名,但科技人才缺乏人文思考的陰影下,微軟的產
品從目前可見的 PDA到「未來之家」,將來的生活環境將控制於微軟
所謂的便利之下,機器控制的環境使得人之間不用親身見面便可以互
相想念,這是微軟的願景,卻也是遭人質疑的反制社會本性的作為。

微軟未來的科技生活,強調多媒體,並以隨時、隨地、任何人。在目
前社會價值強調個別發展、多元間,美國司法機構對於微軟的控告停
擺,加上 Linux捲入商業化的漩渦中,現在不是微軟反省的時機、不
是司法部所稱微軟應趕快提出「矯正措施」的時候,卻是微軟停下來
喘氣、再度進逼下一個未來的大好時刻。
  

Qur Questions:

1. 對於微軟的崛起與制霸過程,你有多少了解?

2. 你知道微軟各項官司的爭議點分別在哪嗎?

3. 對於自由軟體的興起與風氣,你有多少了解?

4. 微軟與自由軟體要怎麼放入控制權革命的分析?

5.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來自人性的哪一面?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微軟的官司儘管截至目前為止算是告一段落,不過關於國家與企業、
人與科技、社會與市場等等議題的討論,則肯定還會繼續下去。然而
當我們將這些論述框架還原到現實,卻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忘記這個世
界正如同華勒斯坦(近日將到台灣訪問)所提出的世界體系一樣-國
家與國家間、區域與區域間(或許我們還能引申到文化與文化間)-
還是有人為階級上的不平等。而那些所謂新經濟與新科技的鼓吹與應
用,究竟程度上又有多少是為了維持這個舊的權力結構呢?這樣的思
考向度除了有助於我們對於各個問題脈絡的認識以思索解決之道,而
對於近日「完形的」美國遭受恐怖行動攻擊一事種種可能的前因後果
,或許也能促使我們在震驚之餘有更多同理心的體會吧….。對此,
本期還有更多的討論。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美國驚爆恐怖分子攻擊,世貿大樓、五角大廈、國會山莊等地標
性建築依次成為攻擊目標。這場「人禍」除造成萬人死傷,美國不受
攻擊的神話也隨之破滅-然而詫異之餘,何不想想我們過去是怎麼看
待中東、巴爾幹…這些地區那些曾發生、而性質相似的悲劇?

2. 美國遭受恐怖份子襲擊,全世界觀眾卻被綁架在電視機前。第一
時間各地電視台均大量使用 CNN新聞畫面,而此事件是否與波灣戰爭
相同,帶給 CNN再起之機,則值得觀察-環境變動,人的資訊需求會
提高沒錯,只是為什麼商業電視台卻非得靠災難才能賺錢呢?

3. 受到恐怖行動威脅,美國大型活動暫停,包括各項運動比賽、演
唱會及第五十三屆艾美獎,都在主辦單位安全考量下宣告延期-說真
的,艾美獎延期了倒好,否則當新增的「真實電視」獎項頒給「我要
活下去」節目,再對照這場悲劇,這下要說多諷刺就有多諷刺。

4.「911美國危機」、「美國911 大災難」、「全美危機爆襲」、「
危機總動員」….,台灣電視媒體以聳動的標題報導了這起恐怖行動
,有的甚至還用爆炸動畫和音效刺激觀眾-是不是大家好萊塢電影看
多了,竟而使得媒體監督、協調、教育與娛樂的功能都被娛樂化了?

5. 因應英特爾的侵權訴訟,威盛電子宣布將對英特爾Pentium4處理
器及 845晶片組提出侵權訴訟,亦將就英特爾違反公平交易法、損毀
威盛財產事項提出民、刑事訴訟-當人們發現所謂知識經濟強調的專
利權竟多在美國手中,或許多少也能稍稍體會恐怖份子的心情吧。

6. 線上遊戲「天堂」,近來傳有玩家盜用帳號及密碼,再竊取遊戲
用的天幣及寶物的情形。由於天幣和新台幣的兌換比為一比一百,經
警方調查,已將涉嫌學生依竊盜、詐欺罪嫌送辦-美元急貶、台幣升
值,玩天堂的人想必也賺了一票,只是這種發行為何不須準備金?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反資訊–談國際資訊控制下的911事件 
胡采蘋(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多個跨國媒體集團總部所在地紐約在九月十一日早晨受重創,地標世
貿雙子星大樓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如電影情節般被飛機穿過,粉碎倒
塌。逼真的畫面隨著國際媒體傳送到全世界,接著就是世人的驚駭痛
心。

< 誰在定義911事件?>

其實戰爭每天都在發生,各種綁架暗殺、自殺攻擊、汽車炸彈以至於
公開屠殺,二次大戰之後幾乎沒有間斷;特別是近日的中東與巴爾幹
區域,由於戰後領土重劃的種種錯誤決策肇因,惡果於今尤烈。部分
謀殺、政變甚至是美國政府持續而有計畫的主導發動,包括推翻智利
阿言德、尼加拉瓜桑定政權,甚至殺人如麻的赤棉波布政權,也曾經
因為反對越南的立場得到美國金援。

這些謀殺、政變與戰爭,無論是否以美國為首,同樣叫人心寒;如果
可以拍成畫面,血腥殘忍程度絕不輸給世貿大樓爆炸案。 911固然恐
怖,但是它特別令人感到震驚的一大成分在於,美國成功地利用國際
政經與資訊優勢向全世界定義了此事。

< 戰爭新聞或災難新聞?>

911 事件至今,雖然被小布希政府提高到戰爭層次處理,但是我們卻
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個新聞絕對不同於「一般的」戰爭新聞,被擺在
國際版面一角,第二天如果沒有什麼驚人消息就立即下架; 911則是
大篇幅以災難新聞的方式被論述傳布,佔滿所有重要版面。

身為「美國第五十一洲」的台灣,果然沒有教母國失望,扭開電視台
全是CNN畫面,電視台全日轉播,隔日報紙本地新聞(9.13) 全部下
架;憂傷哀悼美國慘重傷亡,彷彿以、巴、阿爾巴尼亞地區從沒死過
人。

平日資訊偏倚美國的冷戰佈局國,固然在此事件中照例向美資訊繳械
;但是由於美國左右世界的政經勢力遭到挑戰,對世界各國來說仍是
不可思議之事,所以這當然是震驚國際的頭條新聞,我們從各國元首
的立即哀悼反應可以得知。你儘可以說這是因為 911事件發生在美國
本土,所以美國有對此事定義的權力,但是我們卻可以明顯比對出,
第三世界國家完全不具有資訊定義的能力,他們可以說是在國際資訊
舞台上消失的一群,只能被描繪、被想像、被敘述,可是自己應該成
為恐怖份子或是血肉糢糊的屍塊,卻沒有論述的權力;而由於政經地
位的弱勢,他們平日所佔有的版面小得連燒餅也包不住。

< 資訊權力不平等與資訊扭曲>

相反地,長期控制好萊塢的猶太人老闆,不但具有雄厚資本控訴猶太
血淚史,更在電影情節中不斷去歷史化地醜化阿拉伯人形象,對巴勒
斯坦全族被迫遷移流離使猶太建國的事實消音;對聯合國 181號決議
文決定在該地建立以、巴兩個國家的歷史噤聲,片面地在大眾面前將
阿拉伯人塑造成殘忍而帶有怪味的好戰份子(據新聞,好萊塢最新劇
本已由恐怖分子破壞美國改為美國戰勝恐怖分子)。

911 事件後,這種刻板形象具體呈現在大眾媒體的結果是,包括老弱
婦孺在內的七十萬各種政治路線的巴勒斯坦人對 911歡欣鼓舞。事實
上,傳來的畫面不超過十個,只是它們一再被電視重複播放、被報紙
刊登,不但不能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反應,更無法說明五十年來巴
勒斯坦人遭遇的流離失所難民生活,以及國際一再背叛建國承諾、小
布希政府對以色列夏隆強硬求戰手段的支持下,這種反應究竟代表什
麼意義。

< 時效性帶來資訊大混亂>

更何況,巴勒斯坦民主陣線是不是元兇還不知道。

事件發生後,媒體立即開始點召各個嫌疑犯,接著我們看到電視上的
各種消息,一會兒巴勒斯坦承認犯案,阿拉法特又嚇得顫抖嘴唇出來
說不是他幹的;一會兒阿富汗神學士說是賓拉登,馬上又出面說不是
;日本赤軍連也變成嫌疑犯。然而,麥克維炸掉奧克拉荷馬聯邦大廈
時,上述最後證實錯誤的大混亂也曾經出現。

為求時效性,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湧出,刻板印象、專家意見、匿名
消息、搶著承認的草包恐怖組織紛紛出現指證兇手,對於可能招致嚴
重報復的 911元兇,判斷下得如此輕易,難怪阿拉法特嚇得發抖。台
灣聯合報的表現尤其離譜,第二天的學者專家邀稿幾乎就是以巴勒斯
坦民主陣線為兇手寫成,新聞部分又指出是賓拉登,社論更將西方國
家首領會議間的反全球化「暴力事件」與此相提並論,足見對暴力的
手足無措與無知。

< 反資訊>

時至目前,匿名人士指出頭號嫌犯是賓拉登。回到文章最前面,美國
主導的多次暗殺、政變,在美國主導的國際資訊世界裡,常常是被消
音或捏造或以各種其他正當修辭出現的,這些消息往往要透過非主流
媒體、專家記述評論才有被傳布的機會;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
,教人對賓拉登是不是兇手與美國的後續反應保持更謹慎的判斷態度

由於美國掌握對國際資訊定義的權力,以及素來的敵意製造能力,加
上情報地下化(或是被捏造)的可能, 911事件的各種資訊反而有一
種反資訊的味道,較人分不清真假。保持距離地看待此事或許是現在
比較好的態度。

▉▊▋▌ ▍ 媒 ▍ 工 ▍ 作 ▍ ▍ ▌▋▊▉
⊕∮⊙◇★☆

記者的出身背景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什麼樣的學歷才能當記者?是不是非得要新聞或是大傳科系畢業也才
能當記者?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不容易回答,不過以我的觀察來看,現在社會的學
歷普遍提升,所以如果沒有大學文憑,還真的找不到記者工作,至於
是不是傳播科系畢業的,就沒那麼重要了。

就以我過去服務過的日報來說,雖然該日報以高雄為大本營,但是由
於台北是全台政經首善之區,所以仍必須設有採訪中心處理相關新聞
,當我進去報社之後才知道,年輕的記者全部都有大學學歷,而且還
有幾個是碩士畢業,經歷一段新聞職場的歷練才赫然發現,原本以為
自己準碩士的條件可以在職場上橫行無阻,沒想到與其他同業閒聊後
才知道大家都是研究所畢業,自詡耀眼的碩士學歷並沒讓我佔到便宜
,因為這只是當記者的基本條件,我想在學歷逐漸提高的今天,往後
如果沒有碩士文憑,是很難跨進記者這一行。

至於跑新聞是不是本科系就吃香,我覺得也不一定,目前大體來說應
該是一半一半,亦即約一半的記者是本科系畢業,另一半則來自不同
的科系,所以歷史系、大陸所、中山所、法文系的人跑新聞就不必感
到新鮮。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也許新聞科系畢業可能寫稿能
力很強,但跑司法可能比不過法律系,跑團體比不過社會系,跑政治
比不過政治系,那麼能跑什麼呢?所以有老記者就開玩笑說,新聞系
畢業的學生由於沒有特定專長,因此最適合跑社會新聞。

最近看到各大學為了追趕潮流而普設新聞傳播科系時,不禁感嘆這些
學校是否有衡量過現今的職場供需,因為今年有超過一半的傳播科系
畢業生找不到相關工作,這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虛擲了四年大學教
育的成果。無冕王的頭銜雖然令人欣羨,但是遇缺不補、人事緊縮的
政策讓傳播產業的寒冬提早來臨,受害最大的其實是這一波剛畢業的
社會新鮮人。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 文化批判論壇第七場:移民、淘金、上海夢!?

說明:

近幾年來,有關上海的種種成為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話題。坊間迅速
而大量地出現介紹上海經驗的書籍,從如何移民,定居,學上海話,
或是如何投資,掌握股市商機,攻佔金飯碗等「教戰手冊」,到上海
的金枝玉葉,風花水月,十里洋場,外灘風華,殖民歷史,懷古幽思
等等,應有盡有。三十萬的台商人口,以及資金的外移,對於台灣的
經濟結構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移民上海的人潮,又造成了台灣社會
什麼樣的變化?有關上海的想像,在政治、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中摻雜
了什麼樣的複雜成份?這是個我們仍舊不甚理解卻不能夠忽視的現象。

文化研究學會所舉辦的第七場文化批判論壇邀請文化評論者以及歷史、
社會、經濟、都市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此次論壇,希望能夠藉
由此公共論壇,以不同學界的思考模式加上跨領域的對話方式,針對
此「上海現象」進行較為集中而深入的詮釋與分析。

時間︰2001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1︰30-5︰00

地點︰紫藤蘆(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16巷1號,電話︰2363-7234)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

合辦單位︰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台大城鄉研究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紫藤文化協會、
     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顧問室

主持人:劉紀蕙

引言人︰胡晴舫‧文化評論者
    沈秀華‧堪薩斯大學社會所博士候選人
    李孝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夏鑄九‧台灣大學城鄉所
    瞿宛文‧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經濟組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