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十四期

┌────────《 2000/12/11第二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基本演員與戲劇王國之間

新世紀來臨,但有些事卻又未必真新。

日前報載台視節目部與藝人王識賢、謝金燕簽定基本合約。乍看之下
,這個事件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一如台視節目部經理小野所強調的:
此舉既使得演員獲得演出時數的保障,也使其有發揮的舞台。然而當
我們檢視基本演員制度在過往的發展歷程時,這個進步的意義卻又只
能停留在乍看之下。

回顧基本演員制度的出現,向來便無關勞方,而是資方利潤邏輯下的
產物。早在三台競爭時代,基本演員制度便是與所謂的三台默契並行
,皆是瓜分市場利益的制度設計;而至一九九四年台視、一九九六年
中視分別與其所屬基本演員解約之意圖及行動,其所持理由亦不外是
節省營運支出的說辭;有趣的是,民視成立後卻反其道而行,陸續洽
簽了若干的基本演員,但細究其基本演員之屬性、特色後,不難發現
,此作法仍是因鄉土劇大賣後所反映的市場考量;而此次台視對於基
本演員制度的恢復,小野更直接且明白地指出是為重振台視戲劇王國
的地位。

撇開契約的實質內容不談,現今的狀況依舊是保障與限制並陳,更甚
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事實經常是:制度外的毫無演出機會,制
度內的仍要面臨電視台之互相排斥下,演了這台得罪那台的窘境。究
竟為何這個與演員切身相關的制度,演員卻只能隨著資本家的樂聲起
舞,使一切發展任其擺佈?欠缺一個強而有力的工會,應是主要原因
。演藝工會從初期的有人沒錢(一九八七年時會員約一千五百人),
到後期的沒人沒錢(一九九六年時號稱最大的演員抗爭行動僅三百餘
人參加),加上行動策略的錯誤:僅鎖定一台一節目,無長期規劃,亦
無政策制定的考量。故雖有抗爭,但只收一時之效,而缺全面之功。
面對如此跛腳的工會,資方自無庸擔心集體契約的壓力與限制,得以
對演藝人員各個擊破,予取予求。

演藝圈一方面五光十色,一方面卻又光怪陸離。基本演員制度之「基
本」二字,相較於大牌明星動輒簽約金上千萬、主持鐘點費十數萬元
(如吳宗憲一般每小時25萬,沈春華主持「超級金頭腦」一集亦有
六位數之譜)的情形來說,只求溫飽而已。然而此現象又何只限於演
藝人員而已?放眼整個大眾傳播業,低階從業人員的薪資、工作時數
、福利等待遇,皆處於極差的狀況,「閒的時候閒死(餓死),忙的時
候忙死(過勞死)」這不正是大眾傳播業多數從業人員的寫照嗎?

「你要付出代價才能從這兒逃出;同一回事兒得走過兩趟!」一切福

利皆不會從天而降,資本家的盤中飧亦別指望他會自動與你分享,除
非自己爭取。可悲的是,在眾口批判當代資本主義之罪惡時,以台灣
演藝人員的勞資關係對比於美國職業運動的勞資談判,或許有人會荒
謬地感嘆台灣在某些方面還不夠資本主義化矣。

Our Questions

1. 演藝人員和電視台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電視台播出節目,擔任
演出的藝人應不應該算是電視台員工?

2. 但是目前電視台節目有內製、委託外製、外包等多種型態,在這
多種節目結構之下,藝人和電視台的關係將變得更複雜,藝人在這
種複雜結構下,需要哪些工作保障呢?而電視台又應不應該負起這
些保障藝人的責任?

3. 那麼藝人直接與電視台簽訂基本工作時數約,它的好處在哪裡?

4. 除了可以保障最基本的勞動時數之外,基本工作約還應當包括
哪些內涵?

5. 日前藝人與經紀人之間發生多起經紀糾紛,藝人委託經紀人管
理演藝事業的制度,最常發生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基本合約制
度之中,又應如何解決或進一步規範?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這一週的電子報真的很好看唷!除了精采的藝人工作權社論之外,
我們還有優秀的維京同學主筆的媒工作專欄,收到這樣觀察銳利的
稿件真是叫人高興的事情,常常覺得作為傳學鬥成員真是光榮!用
功的倫同學也針對最近的「國片潮」做了一番澄清,文章非常有參
考價值。嗯,這一期的電子報真是很好看的。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全能綜藝通節目出外景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意外,徐乃麟、曾國城
等藝人中毒送醫。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工作保險?(為什麼不是
吳宗憲中毒呢?好可惜喔。)

2. 一位每次都做一些大學生之奇奇怪怪研究的學者范光陵,日前公
佈一項調查結果,大學生最喜歡的新聞主播是沈春華,最喜歡的節
目主持人是陶晶瑩。唉,現在大學生只看新聞主播和綜藝節目了對
不對?

3. 全球最大的音樂集團環球唱片日前合併台灣地區的環球與上華唱
片公司,並裁員50人。什麼全球最大嘛!一天到晚併購人家再裁員
,根本是小家子氣。

4. 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年終獎金大縮水,只有電信業一枝獨秀,
年終獎金大放送。嗯,錢最好先留起來,等到有人打手機打到得腦
癌的時候可以捐出來。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媒 ▍ 工 ▍ 作 ▍ 專 ▍ 欄 ▍ ▌▋▊▉

小心「做」新聞!

維京人(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這幾個月來你厭倦看新聞了嗎?從國王企鵝寶貝蛋排擠政治口水新
聞的熱潮,幾可洞見端倪。

台灣的新聞媒體長期以來本就存在著各自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
態偏見,從總統大選以至核四及總統罷免風暴後,各家新聞媒體更
是把新聞反應客觀真實的信條拋諸九霄雲外,為了順應報社立場,
記者不經查證自行想像的新聞紛紛出籠,其中似又以晚報為甚,如
中晚連續在「李遠哲辭跨黨派小組召集人」以及「教育部不用通用
拼音法」等新聞上出現記者自己創造新聞的「奇蹟」,當時經查證,
其實都是子虛烏有之事。

記者出於自己立場或預設報社胃口而捏造新聞當然犯了新聞大忌,
但新聞媒體本身不以為意,社會又缺乏有效監督媒體權力的機制,
才是記者與媒體自大自為的幫兇。

除了自行捏造與想像新聞外,平常新聞記者「做新聞」的手段當然
要細緻的多,但總逃脫不了記者設定議題以及欲達某些社會與個人
目的的企圖,這樣的企圖嚴格來說很難評斷對錯,但足以引人非議
的經常是記者在炒作新聞中刻意誤導的手段以及惡意犯規的小動作。

一般來說,記者產製新聞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消息來源(主要是政
府機關)提供的新聞稿(或稱通稿),這類新聞常被稱為「芭樂稿」
,因為新聞內容不脫政令宣傳、為己宣傳、活動預告或各單位政績
等,第二類新聞是記者靠人脈關係去問到一些已發生但機關未透露
的新聞,這類新聞通常稱為獨家新聞,第三類新聞就是「做出來」
的新聞,是記者自己預設一個命題與答案,再找相關資料,堆砌出
公正客觀外貌的新聞,這類新聞最大的危險是,為了符合記者自身
的命題,他必須隱藏一些違反此命題的資料,只陳述符合自己命題
的資訊,甚至刻意扭曲做出一些不當的推論,但這樣的新聞卻被當
作社會真實。

以前陣子聯合報最喜歡報導的經濟不景氣與失業新聞來說,不景氣
與失業率高雖是事實,但報紙上大幅報導的不景氣與失業新聞其真
實性讀者卻要小心,也就是說,為了炒作並預設不景氣與失業這個
社會事實,許多新聞產製偏離了正常的新聞規範,並進而影響社會
對景氣的認知,也影響了真正的社會現實。這段期間不景氣與失業
新聞的炒作邏輯是,什麼東西都要與失業、不景氣劃上等號,因此
請領失業保險給付人數上升等於高失業率、勞資爭議數據增加等於

不景氣或代表企業就要出走、勞宅申辦人數下降就是人民對國家前
途悲觀….,這些新聞邏輯乍看之下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其實
都犯了過度推論與刻意誤導讀者的危險,也隱藏了同樣導致這些現
象的其他變因。

此外更遑論同樣的數據一炒再炒,換個標題、換個段落,不景氣與
失業新聞就一再以「創新高」的面目出現,並帶給我們越來越大的
恐慌,這樣嚴重的技術犯規,就在這陣子的新聞炒作熱中不斷出現
,但卻無人可對之質疑。

解讀記者炒作的新聞時,我們除了要小心別一逕掉入報社營造真實
的危險、並檢視新聞邏輯的謬誤外,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把這樣
的新聞產製還原至報社以及社會所處的政經文化脈絡之中,這樣,
我們就可以很容易明白這樣的新聞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了!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兩種台灣電影出路的論述及其不足:
從「臥虎藏龍」一片談起

張世倫(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近年來港台電影業不景氣,許多解方建議陸續開出,雖眾聲喧嘩說法
繁雜,但常見媒體者略可歸成「引用國外投資說」及「華人電影合作

說」兩種,李安導演剛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臥虎藏龍」一片,由於
評論與票房皆佳,且符合這兩種說法,廣受輿論矚目,然而此二者是
否真正是台灣電影的解藥?卻值得深思。

所謂「引用國外投資說」,主要論述談法在於國內片商投資製片意願
低落,每年國片產量大多依靠輔導金硬撐,導演過度沈溺於自我意念
表述,久而久之本土電影便逐漸走入死胡同內。此時,若國片能設法
吸引海外資金,再經由一套精細專業的行銷系統,事實上是有可能在
台灣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中打出亮麗的成績,而在和國際公司合作的過
程中,或許也可帶給創作者技術及思考面的提升。「引用國外投資說
」目前的例子可能包括李安的「臥虎藏龍」(美資)、楊德昌的「一
一」(日資)、侯孝賢的「海上花」(日資),和台灣片商關係極度
不佳的蔡明亮導演,新作「七到四百擊」也得到法國公司的投資。

在電影業不景氣的今天,此類吸引國外資金及技術的策略不失為台灣
電影一種可能的「退路」,但卻不應被誇大成台灣電影的唯一出路。
因為國外資本之所以願意投資,乃是由於這些導演在國際影壇已具備
一定名聲,因此若劇本計畫合宜,或許有利可圖。楊德昌及侯孝賢這
些台灣片商認為太藝術而不具商業性的導演,對這些外國資本來說卻
有廣大的國際藝術電影分眾市場潛力。

然而,並不是所有台灣電影工作者都有如此國際名聲與號召力,許多
年輕有潛力的導演未經國際影展「加冕」「鍍金」,除了苦哈哈依賴
輔導金苦撐,也別無出路,況且,國外資本的興趣也可能只是一時對
東方情調的投資嘗試罷了,時機一過若發現回收不易是否還會繼續?
頗令人懷疑。因此,跨國資本應該是「特定」台灣導演的「退路」,
卻不可能是「所有」台灣導演的出路,跨國資本更不可能是電影工業
可長可久的基礎,實在不宜如目前輿論過度樂觀想像之。

另一種常見的「華人電影圈合作說」,則是認為兩岸三地由於文化背
景接近,應多進行電影交流,甚至可進行合作拍片,論者並且多會提
出一個想像中的「大中華文化圈」作為潛在觀眾範圍。此類說法頗為
普遍,包括金馬獎近年走向乃至若干學界人士,都有此議,但目前成
功的案例還不明確,李安的「臥虎藏龍」及徐立功的「夜奔」或許勉
強可算。此說通常並會強調中國在加入WTO 後,對電影業的管制將會
放鬆,市場十分可觀。

兩岸三地的確有可能合作拍出大受華人歡迎的電影作品,「臥虎藏龍
」或許便為一例。然而,為了爭取這個想像中的「大中華文化圈」市
場,創作者能拍的題材顯然必須具有某種「文化普遍性」,方能被各
地觀眾理解,創作者的題材因此就大為侷限,譬如,若干具有強烈「
文化特殊性」的題材,對特定國家或地區來說相當有文化意義,卻無
法在「大中華文化圈」市場的論述下操作,例如侯孝賢描述台灣二二
八的「悲情城市」,及許鞍華拍攝香港近代社運史的「千言萬語」。

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外,中國大陸嚴格的電檢制度事實上是另一層限制
,無論藝術成就多高,電影作品稍一不慎便會成為官方定義下的「地
下電影」,在這「文化差異」與「政治檢查」的制約下,創作者的自
由空間其實並不大,雖然華人的確具有某些共通性題材可供合作拍攝
,但更多的其實是各國與各地區獨特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歷史。若只是
將爭取「大中華文化圈」美化成台灣電影的「唯一」出路(如同現在
金馬獎的潛在走向),那最後就不會還有可供辨識的「台灣」電影。

「華人電影」當然可以是路線「之一」,但在「文化差異」與「政治
檢查」兩層制約下,能拍攝的題材其實頗受限制,或許無涉當下各地
政治社會或近代史的華人「古典」或「懷舊」作品,是少數安全的題
材,「臥虎藏龍」即為一例。因此實不宜如諸多媒體及學者所言,將
「華人電影合作說」當成台灣電影「唯一」出路,更不應該如金馬獎
主席李行,為了促成兩岸三地無實質意義的「官方」電影交流,不惜
犧牲台灣金馬影展的藝術判斷,幫助中國電影當局打壓「地下電影」。

「引用外資說」可以是台灣若干「知名」導演的出路,「華人圈合作
說」或許也有若干安全題材可以實際操作,「臥虎藏龍」即為這兩種
論述最成功的例子,獲獎後也一直被評審及傳媒強調為台灣電影未來
該走的方向,但對台灣在地電影工作者的實際困境來說,這些都是太

遙遠的大餅,不是每個年輕導演都有辦法吸引到外資,更別提兩岸三
地電影合作的「知易行難」與題材受限了。

台灣電影工業的窘境,不能靠遙遠的外資或想像中的華人共同體市場
來畫餅充飢,這些是可以嘗試的方向,但真正的關鍵還是要從「在地
」層次做起,藉由政府介入管制台灣製片、發行、映演三部門漫無章
法的亂象,並為台灣的影像工作者(劇情片、紀錄片、短片等多元影
像文化)積極建構起一套「生產/放映/再生產」的合理機制,才是
基本之道。日前監察院馬以工等監委已開始對新聞局多年來輔導台灣
電影不力進行調查,頗值得大家留意關心。

相關資料連結:

明日報:金馬影展取消放映大陸電影《蘇州河》
http://www.ttimes.com.tw/2000/09/05/1/entertainment/200009050235.html

中國時報:當影展原則碰到政治考量:坎城能,金馬影展為何不能?
http://www.chinatimes.com.tw/news/papers/online/forum/c8991660.htm

明日報:購買「蘇州河」 中國電影局警告台灣片商優士公司不得再犯
http://www.ttimes.com.tw/2000/12/01/entertainment/200012010213.html

中國時報:金馬獎 中國代表團不來了
http://www.cshowbiz.com/news/c89c0170.asp

明日報:【專題】伏虎馴龍 華語電影如何不再既「臥」且「藏」?
http://www.ttimes.com.tw/2000/12/09/entertainment/200012090147.html

自由時報:監察院調查報告 墨守成規 新聞局被檢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1205/today-show3.htm

自由時報:電影處 否認不管國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1205/today-show4.htm

獨立夢工場留言版
http://www.sinomovie.com/asp/movieboard/index.asp?board_id=2

西拉美工作室:關於電影法的文章
http://www.tacocity.com.tw/linyang/serv05.htm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太驚人的研討會!

兩千年文化研究研討會
八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六)於新竹交大

9:00~10:30
主持人: 馮品佳 回應人: 劉紀蕙
發表人:戴錦華,千禧年﹑WTO與文化想像
發表人:張永新,當代馬來西亞馬來社會政治思想變遷
發表人:翁註重,MIT (Made in Taiwan) 與台灣現代性的建構

主持人: 周英雄 回應人: 邱貴芬
發表人:方孝謙,1920年代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政治
發表人:江冠明,關於原住民知識階層對「原住民」的認知
發表人:朱惠足,身體所記憶的戰爭:由沖繩小說-日取真俊《水滴》看沖繩的戰爭記

10:30~10:45茶 敘
10:45~12:15
主持人: 林文淇 回應人: 齊隆壬
發表人:柯思仁,Rethinking Chinese Theatre: A Singaporean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
發表人:汪詩珮,e-drama?─網路資訊時代的戲劇表演
發表人:張逸帆,凱洛邱琪爾含混劇場的身體美學與語言政治

主持人: 白瑞梅 回應人: 趙彥寧
發表人:林宇玲,網路的性別扮演與身份認同之初探
發表人:劉亮雅,Butch或變性慾者?: Boys Don’t Cry與陳雪小說中的跨性別者
發表人:黃心雅,東方論述與當代西方女性書寫

午 餐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1:30~3:30
主持人: 張漢良 回應人: 馮建三
發表人:黃逸含,高科技,廣告策略與跨國資本
發表人:雷啟立,廣告與市場意識型態-以1995-99年《新民晚報》(上海)的廣告為例
發表人:張錦華,瘦身論述與主體認同建構

主持人: 何春蕤 回應人: 宋文里
發表人:陳順馨,女性主義/ 文化研究
發表人:許寶強,文化研究與政治經濟學
發表人:陳清僑,香港研究與文化研究
發表人:林藹雲,「文化」研究的消失與重生:一段香港學術政治史

3:30~3:45茶 敘
3:45~5:45
主持人: 廖咸浩 回應人: 顏忠賢
發表人:葉蔭聰,一個衛生城市的誕生-香港市政府與公共房屋的歷史考察
發表人:王志弘,流動的美學地景: 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體驗
發表人:王學玲,從< 尚書.禹貢> 到 < 漢書.地理誌> — 論漢帝國地理圖誌之建構
發表人:吳曉黎,都市新景觀-網路表象分析

主持人:邱漢平 回應人:單德興
發表人:袁偉、渠敬東,配音的政治
發表人:李根芳,文化翻譯與離散華人:從林語堂與賽珍珠的翻譯作品談起
發表人:王宏志,翻譯的政治任務:雜論早期港英政府 的翻譯活動
發表人:劉健芝,語言和翻譯教育的政治-一個香港案例

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星期日)於新竹交大
時 間9:00~10:30
主持人: 陳其南 回應人: 李振亞
發表人:張小虹,美麗手機新世界:科技,時尚與後現代感官
發表人:陳儒修,大哥大,現代性與電影:時間,空間與生活經驗的感知變遷
發表人:游任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手機消費現象的再思

主持人: 劉人鵬 回應人: 曾梓峰
發表人:倪偉,空間的生產與權力敞視-透 視當代中國的城市廣場
發表人:林錫銓,「鐵皮屋文化」之政
發表人:蔣雅君,移植的現代性: 西方體質與東方神韻之詭譎共生– 《朵連格雷的畫
像》與《杜連魁》二書比較研究

10:30~10:45茶 敘
10:45~12:15
主持人: 賴守正 回應人: 畢恆達
發表人:楊芳枝,重新思考性別的領域
發表人:史國良,媽媽當家:回想「男主外, 女主內」
發表人:張鳳麟,從《花樣年華》分析60年代香港面貌的構作意義

主持人: 郭力昕 回應人: 陳文玲
發表人:馮應謙,香港電視劇?的日本、日劇片段中的香港
發表人:李小良,閱讀日本偶像劇在香港:跨文化的誤釋
發表人:梁旭明,香港的日本偶像劇與跨文化觀眾

午 餐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1:30~3:30
主持人: 林文玲 回應人: 林建國
發表人:柯裕棻,愛在科技蔓延時:電視劇 “人間四月天”的真愛風潮與其中隱含的文
化政治
發表人:陳燕遐,李碧華現象-香港文化批評中 的抗衡想像與困境
發表人:倪文尖,90年代的”上海夢”與咖啡館 文化

主持人: 李有成 回應人: 廖炳惠
發表人:蔣淑貞,暴力的正當性:澳洲科幻小說對國族主義的另類想像
發表人:周慧玲,表演、觀光、認同:文藝政策與國族論述在印尼與台灣的比較研究
發表人:盧日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政治與政治文化
發表人:歐陽昱,”放開”與”本土化”:澳洲華文創作的新動向

3:30~3:45茶 敘
3:45~5:45
主持人: 朱元鴻 回應人: 蘇哲安
發表人:舒煒,伯林思想的兩個主題及其困境
發表人:舒正光,藝術作為真實的相遇-影像是虛擬的真實還是真實的虛擬
發表人:施弘尉,超文本啟示錄-《科學怪人》中怪物身體的科技研究
發表人:黃葳威,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宗教傳播策略的變遷:從疑慮消除理論觀察基督教
與佛教

主持人: 丘延亮 回應人: 廖朝陽
發表人:賀照田,形塑中國大陸當前思想界知識界的幾個未出場的問題
發表人:黃從孝,教師做為運動主體之論述─以教師組織運動為例
發表人:賀桂梅,文化媒體與90年代思想界的分化–以”長江《讀書》獎”的相關爭論?
核心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