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二二四期
2.周旋政黨意識形態下,媒體未來何在
陳雅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生
媒體身為公共領域,可以使政府的政策對話空間加大,再者,頂著人民賦予的第四權光環,除了負有替人民監督政府的責任外,如何褪去政治意識形態的色彩,以民眾的福祉與公共利益為依歸,為各大媒體應深切思考的課題。
環視國內各大媒體,不斷地周旋於政黨意識形態之下,利用社會的公器來爲一己政治意識進行議題建構,大打口水戰爭,不僅有負人民賦予的監督權,也影響媒介的公信力,令人不禁爲媒體的未來擔憂。
西方國家的媒介,不管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它們大多清楚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但在新聞報導上,仍秉持著客觀的準繩,而不是利用公器替自己的政黨意識當說客,這樣的媒體才能被廣泛的接受,也才能持續經營。
然而,國內的媒體,早已在政治意識之下失焦,忘記了新聞背後的客觀原則與新聞義理,不僅無法讓民眾展現媒介近用權來進行理性討論,反而不斷以強化自身政治立場作嫁,與各政黨形成共犯結構,視拉大族群間距離為能事,徒增社會不穩定感。在他們淪為意識形態傳輸機器,悖離新聞! 學理時,也與媒體專業漸行漸遠了。
隨著媒體的集中壟斷趨勢,與漸成一言堂式的報導方式,不僅造成意見自由市場的消失,也未善盡社會責任,長久之下,只會分化閱聽大眾,對照青少年的閱報率逐年下降,可得知媒體的意識形態對政治議題感到不耐或是持對立政治意識的民眾將形成區隔,減少市場需求,徒增媒體發展的障礙。
身處在台灣這個意見多元的論域,媒體應該有所覺醒,在政治意識下,更要懂得新聞自律,呈現新聞專業,彼此間展開良性競爭,而不是讓自己成了意識形態的傳輸機器,及社會不穩定的亂源。
而在各大媒體逐漸以集團式、跨媒體形式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讓自己形成多元意見的公共領域,吸引各個族群黨派的閱聽人數,唯有如此,媒體才能永續經營,媒體的未來也才能看得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