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七四期

傳學鬥電子報第一七四期
《本周內容》
∮媒宣傳
1.傳學鬥《媒政經》讀書會
2.傳學鬥電子報長期徵稿
3.傳學鬥發報台整合聲明
∮編輯室報告
非常報導,大有問題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媒體再現精神病患的疾病隱喻
∮媒活動
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灣電影未來與展望座談會

┌──────《2003/11/21第一百七十四期》───────┐
⊕∮⊙◇★☆▉▊▋▌媒 ▍宣 ▍傳 ▍▌▋▊▉⊕∮⊙◇★☆

1.傳學鬥《媒政經》外部讀書會

感謝各位朋友支持我們的讀書會,傳學鬥第一場讀書會將於本
週六(二十二日)下午二點半舉行,地點是在新生南路三段六
十巷七號的”人性空間”,若您有興趣而還沒報名的快快來吧,
報名信箱:scstw2003@yahoo.com.tw。

時間:11/22、12/06、12/20、01/03;11/22起隔週星期六下午
二點半。

內容: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民主實踐

11/22(六) 媒體改造運動與傳播學生鬥陣

「傳學鬥」是一個學生運動組織,成員們的專業知識與運動經驗
或許不足,但是除了在學院中學習,他們也主動在社會場域裏學
習。回到「傳學鬥」的原點,成員們想法很簡單:如果我們清清
楚楚意識到,當前的傳播媒體未臻理想;如果我們確確實實相信
,傳播媒體與每一個人切身相關,那麼,媒體改造就應該是全體
公民參與的運動。而傳播科系學生理應當仁不讓,成為媒體改造
運動的改點。在這個理念下,我們將以媒體改造運動與傳播學生
鬥陣的關係為起點,經由傳學鬥發展的歷史與想像,勾勒出現在
與未來媒體改造運動形式的藍圖。

12/06(六)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商品化

要解釋Mosco大師的商品化這一章節,我們可以先從Marx的異化開
始談起,然後我們再以周杰倫為例,佐證Mosco所說明的商品化理
論觀點 ,最後試著用Baudrillard的觀點補充說明,然而最後我
們仍然會以Mosco作為分析的重點。

周董內容的商品化我們可以舉「龍拳」、「她的睫毛」等歌曲為
例,歌曲與廣告的結合,周董使用這樣的技巧不算是頭一遭,但
也可以發揮相當的媒體宣傳功效,我們可以看到廣告與歌曲文本
已經「水乳交融」,他是在唱廣告歌還是自己的歌,或許對他來
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賺錢」,沒錯,透過商品化的確可
以在資本主義市場大賣。

勞動商品化這個更是在周董身上可以窺見,我們說專輯絕對不是
周董一個人做的,想當初吳宗憲把他與阿爾發一起賣掉的時候,
周董把錢分了一大筆給吳宗憲,憲哥直誇他夠義氣,但不禁納悶
那些為周董編曲、行銷、寫文案的人、甚至彈吉他的人都不是人
,這些拿著微薄的薪水,重複做著周杰輪還沒紅起來時候作的事
情,人在演藝圈不紅就是這樣,你的勞動與付出,比不上一個明
星露個臉。

符號的商品化,這一項也算是周董的強項,打從他的「范特西」
開始,他運用了相當豐富的歌詞、符號來描述,包括了伊斯坦堡
、忍者、印第安那的老斑鳩等等不勝枚舉,都讓我們有異國文化
的想像與體驗,但以忍者歌詞為例,日本友人表示,裡面的歌詞
是拼貼的,且沒有意義,一如電影「魔蠍大帝」,它的背景預設
在古老埃及金字塔,可是故事內容與主角完全是虛構,為了娛樂
大眾而創造出來的一個架構,而這些被拼湊在一起的符號,就以
一個商品的型態賣給你…..。看了這麼多,快來參加讀書會吧,
還有好多流行文化分析等著你。

12/20(六)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空間化

空間是什麼?
看似抽象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幾乎時時刻刻沉浸於其中。但是
我們之所以對其不知不覺,莫非是因為長年優游其中、習慣使然
,讓我們自己無法覺察!傳播也是這樣地,麥克魯漢就用「魚與
水」之間的關係來形容人如何受到媒體全面的影響而不自知。雖
然傳播跟空間看似兩個不相干的東西,但是在Mosco的傳播政治
經濟學中卻巧妙地將它們連了起來。

如果你/妳來參與這個讀書會,我們可以藉著媒體產業在市場空
間的聚合與分散,來看看我們藉以想像我們自身的媒體世界到底
有了哪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又給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還有全球化近年來被許多人廣為討論,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如何
看待全球化的呢?還有文化認同如何面對全球化…義和團?牆頭
草?…唉…,還有好多話想跟各位說哩,大家快來吧。

01/03(六)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結構化

「結構化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
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然而,「
結構化更不是暴動,更不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而是進出結構與行動困境的開放態度與道德期許。透過結構
化對於階級、性別與種族的分析,你會看見資本主義旌旗蔽日的
奇觀,也會看見社會弱勢受到污名的慘況,當然更不會錯過知識
份子的實踐與承擔!我們將以台灣傳播界的例子為您詳加解說,
歡迎關心傳播問題的你,帶著冷靜的腦與熱誠的心,來與我們鬥
陣讀冊在一起~。

2.傳學鬥電子報長期徵稿

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而無處發聲嗎,傳學鬥是一個開
放平台,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
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
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投稿信箱:scstw2003@yahoo.com.tw。

3.傳學鬥發報台整合聲明

為增進發報效率,傳學鬥發報台己整合至智邦電子報,但有少數
讀者反應該發報台系統不穩定,有時會漏寄電子報,傳學鬥編輯
室為掌握讀者收報情形,若讀者您的收報情況不佳,還請讀者向
我們反應。造成不便,也請見諒:scstw2003@yahoo.com.tw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非常報導,大有問題

本月十八日,新聞局以錄影節目帶或光碟的「公共議題論述類」
為由,認定非常光碟發行前不必送審,因此主張「非常光碟」不
應被取締。

的確,有關公共議題的討論不用也不需經過言論審查,這是民主
國家裡面每個人應該享有的言論自由,但是言論的發言人不應該
是匿名的,因為發言人在享有言論自由權利之時也應為言論內容
負擔同等責任,這才是一個民主國家的人們經由理性溝通促成共
識的常態。從非常光碟的內容充斥許多的諷刺性、情緒性、非理
性、且含沙射影的用詞來看,倘若這些用詞是用來抹黑,則這個
「非常報導」的產製者就應該負責,而不是放炮完之後,人就溜
走了。

有一個電視台的綜藝節目為「全民亂講」,而「非常報導」的內
容與「全民亂講」可說是相去不遠,怎麼說呢?在這節目中,每
個來賓(演員),可以盡情地打情罵俏與數落敵對政黨的不是,並
且造就了高收視率,觀眾更可以call-in並使用情緒字眼大罵演
員飾演的官員,而正因為「全民亂講」的收視率很高,這種表演
方式從大眾傳播媒體,繼續蔓延到小眾媒體,從其表述呈現方式
而言,這兩個媒體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就是一群演員在舞台前面
任意的東家長西家短,說這個行政院長無能、或是各種政治八卦
,唯一的差別可能是,一個可能是觀眾愛聽、而另一個令人生厭
,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

再說,廣電法中明列十三類錄影節目帶,可以免送新聞局審查即
可發行,而從「非常報導」的節目內容來看,其實和有線電視台
的「全民亂講」性質類似,可同列為該法規定的第十二種藝文表
演類,如果全民亂講可以拿到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那性質相近
的非常報導,為什麼要被查緝?

也因為全民亂講是綜藝節目,這種節目(或光碟)並不是理性的
討論公共議題,而是披上公共議題的外衣而來娛樂大眾,以全民
亂講為例,馮建三教授認為,這種嘲諷的論政性節目,參加的來
賓和觀眾,都陷入非理性的語言遊戲中,更是折損了公共論壇的
民主潛能。

而這樣的政論性節目在台灣媒體可說是到處充斥,一來是這樣節
目有固定收視群眾,二來是製作也方便,一如非常報導認為媒體
應該關心公共議題的討論,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但是很巧的,
非常報導內容也這樣罵媒體,自己也是以相同的邏輯在犯錯,因
此號稱自己是媒體革命的非常報導,只不過是因為政治立場上的
不同而發聲,其目的是為了強化既有支持者的政治立場,對於民
主政治議題的討論,則無所助益與增進。

再者,假如非常報導宣稱自己符合新聞局所認定的「公共議題」
的討論,如果是對於公共議題或是公共人物的抹黑,那該也沒有
罪嗎?換句話說,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立
場,每個人也都可以在公共議題上有自己的堅持,這就是最基本
的民主自由,但一如前面所說的,每個人雖然有表述的自由,但
也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如果「非常報導」有涉及誹謗或抹黑
的事實,那麼政治人物就可以循法律途徑進行自救,假言論自由
之名,行非理性的誹謗之實的舉措是該被民眾唾棄的。

OUR QUESTIONS:
1、 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是否是相同一件事,還是兩碼子事?
2、 在選舉時候,透過媒體散佈謠言或抹黑,是不是我們選舉文化的一部份?
3、 新聞局長說「非常報導」是屬於「公共議題論述類」,看倌你覺得呢?
4、 「非常報導」需要負起社會責任嗎?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1.非常報導的風波愈演愈烈,大家都在問幕後主使人是誰,還有
藝人因為參與演出而自殺,真是一片光碟弄得天下大亂。不過我
們都覺得新聞媒體狂追也太扯了吧,不用看光碟,那些亂七八糟
的抹黑造謠扣帽子的言論,這些新聞台每天都有做啊,上談話性
節目的資深媒體人每天都有說啊,那些政客也是每天都在講啊。
大驚小怪什麼咧?

2.為紀念張雨生,由豐華唱片策劃的「雨生歡禧城」,請來一票
歌手唱雨生生前未發表的創作歌曲,宣傳時還號稱唱片封面請了
旅美設計師製作,耗費百萬完成的,好大手筆呀。結果這個封面
一曝光,馬上被日本出道十幾年的團體B’z的歌迷吐嘈,說是抄
人家98年的精選輯封面。結果經過我們查證,啊哈,相似度達
92.7%。繼黃立行的Stan Up抄襲英國歌手Nitin Sawhney 1999年
的專輯封面,相似度達97%之後,又一抄襲名作。唱片公司的宣傳
簡直是把台灣歌迷當白痴。

3.中華傳播學會的年度論文徵稿,在主題說明中寫出「過度保護
(弱勢),反而擠壓社會主流空間,對多數產生歧視,形成風險」
,與「社會越趨民主…產生社會失序風險」等文字,引起傳播界
議論。其實多元迫害主流,民主釀成失序,並不是只有學會的主
辦單位這麼認為的,德國的新納粹和美國的三K黨,好像也都這
麼主張過哦?被抗議後,目前網頁上的說明已經修正,似乎反動
的主流言論果然受到了邊緣的逼迫啊。不過,修正版卻仍存有「
文化多元化與傳播民主化都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風險的來源」字眼
,可能是筆者程度不足,像這樣去脈絡化讓筆者不知所以然的文
字,才真是讓人覺得風險就如同像傅科所言的權力一般無所不在
啊。

4.被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點名不良的節目「陶子娛樂秀」,因為
播出部份猥褻被指不當,還被新聞局罰錢,真是禍不單行,日前
製作單位表示要停播五天反省。我們得知了這個消息都很難過,
因為詹仁雄說的對,社會真實面都被抹煞了,我們以後只能看三
級片、各台的社會新聞、和王育誠的社會追緝令來代替了,好傷
心呀。

(編輯室報告與媒大事也可在每週五的立報上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媒體再現精神病患的疾病隱喻

廖中(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我要描述的不是移居到疾病王國、住在那兒的真正情狀,而是與
那情境相關的幻想:不是疾病真正的樣子,而是人們對它的想像
。……考量疾病的最誠實方式是避開隱喻性思考。
                          
──蘇珊.桑塔格

媒體關於疾病的報導,就屬精神病患的報導最具特殊性,在一般
的疾病或罕見疾病,媒體報導總是以實用角度或關懷弱勢方式處
理,唯獨就精神病患報導,大部分精神病患的報導總與社會或犯
罪新聞扣連在一起,明顯的例子是,當一些如自殺、潑硫酸、傷
害重大社會新聞發生時,當事人在未經過醫療鑑定之前,往往被
冠以疑似精神病患所為,長久下來,導致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患
有種不定時炸彈的負面觀感。但根據精神病患的相關研究,精神
疾患與犯罪、暴力行為之間的關係至為複雜,整體而言,精神疾
患之存在與犯罪行為之間並無顯著之因果關係,這種對精神病患
的迷思,普偏存在於當代社會之中。本文,嘗試從隱喻角度出發
解析此種當代神話。

疾病常被認為是一種隱喻,是一種道德的錯,是一種懲罰,往往
被附加文化價值的判斷。美國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
的隱喻》一書中,即指出疾病的隱喻是了解特定文化中,該時期
的道德、價值和信仰的主要指標,在本書中,桑塔格歸納文學裏
的隱喻手法,說明結核病在十九世紀如何被浪漫化:必須是熱情
、敏感的人才會得結核病,它提供一種波希米亞生活的浪漫想像
,死於結核病的人被視為具有浪漫人格;而癌在廿世紀則被解釋
成壓抑情感的疾病:抑鬱、鬱悶的情緒容易導致癌症,而癌更是
「致命的」,這種隱喻更是蘊含了暴力,許多政治觀點使用癌隱
喻,史達林曾被稱為「馬克斯主義之癌」,以色列被稱為「中東
之癌」,四人幫也曾成為「中國之癌」。而最近在台灣,則有人
以諷刺手法隱喻擅於政治權謀者罹「官癌」。

新聞中,精神疾患隱喻的呈現又是如何?從媒體的標題就可窺見
媒體記者處理這些新聞時的負面觀點,媒體在報導精疾患新聞有
偏負面陳述的傾向,許多媒體習慣引用『精神病患』做為某種全
稱命題,但其中精神病患的界定是並非經由醫師診斷公佈,媒體
處理上嚴謹程度令人質疑,這些新聞在媒體處理上正可反映社會
對精神病患犯案的恐懼與憤怒,是對於精神病患行為不確定性與
排除的一種隱喻,媒體處理與呈現此類新聞對精神病患採用除之
而後快的心態,讓罹患精神疾病者往往落入一種萬劫不復之地。

這種對於疾病的宣稱可稱是一種疾病隱喻,更是一種社會控制的
手段,媒體可以利用其專業地位宣稱疾病或行為的合法性,也可
透過知識/權力的運作達到「罹患」與否的判定。媒體將精神病
患與社會、犯罪新聞構連在一起,此時,精神疾病問題發生則被
認為是個人的責任,媒體將疾病的發生責備於受害者,而忽略了
社會結構對個人的影響,於此,在疾病隱喻的迷思之下,媒體對
於精神病患的報導無法深入分析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也無法分
析社會結構變遷與精神疾病的關連。疾病的隱喻,因此也可視為
一種知識/權力的運作。

疾病隱喻看起來如此自然而然、渾然天成,但事實上它如同能指
到所指的表意作用一般,具有任意性,而且它與是社會文化密切
相關,它可視為一種對意識型態的反動。新聞文本中對疾病的隱
喻比起文學的隱喻更具意識型態及隱匿性。所以我們對於這些新
聞裏的疾病隱喻,及它們所形成的種種「常識」需要更加警覺。

⊕∮⊙◇★☆▉▊▋▌媒 ▍活▍ 動▍▌▋▊▉⊕∮⊙◇★☆

系列一 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 Taiwan Cine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時間 2003年11月28日(五)-11月30日(日)
地點 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系列二 眺望2008:台灣電影未來與展望座談會(Forecast 2008:Forum on the Prospects of Taiwan Cinema)
時間 2003年12月6日(六)、12月7日(日)
地點 台北君悅飯店(原凱悅大飯店)

指導單位: 新聞局
主辦單位: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協辦單位: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連 絡 人: 陳儒修、黃苡桓
聯絡電話: 886-2-2272-2181轉353~358
傳真號碼: 886-2-2272-2181轉359
地址:   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59號
報名方式: 請上活動網站(線上報名)

活動網站 http://summer.ntua.edu.tw/~s8920727/

⊕∮⊙◇★☆

各位讀者,您對本期的電子報內容還滿意嗎,如果您有任何意見
,請與我們連繫,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scstw2003@yahoo.com.tw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http://enews.url.com.tw/category.s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並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