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二八八期

媒來稿

多種語言,一種希望
黃國瑋/東吳大學政治系四年級

針對WTO部長會議,香港採取自1967年以來最嚴厲的防範措施,共逮捕1000多名示威者(其中有13名台灣人),當中參與示威的行動者,不只在地緣鄰近的國家有人前往,例如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東北亞的韓國,譬如最耳熟能詳的韓國農民聯盟、教師工會,以及,日本的反基因改造團體,甚至中南美洲和非洲都有人前往支持反WTO的活動,由此可鑑,反全球化運動已經跨越地理、性別、階級、語言乃至於宗教。

在反全球化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另類媒體是值得注目的焦點之一,廣義來看,我認為,另類媒體環繞我們四周,是可以自己隨意使用,藉以突破主流媒體的框架,進而解放真相,例如,紀錄片觀點能忠實地反映出現場狀況,更能提供主流媒體遺漏或刻意刪除的資訊,更遑論網路媒體眾聲喧嘩,透過鏈結機制,將不同的知識和觀點串連起來,形成資訊鏈體系,即便互相觀點不同,也能產生對話辯論的契機,尤其,人與另類媒體的對話、另類媒體間的對話,乃至於人與人間的對話,皆可使思考激盪產生不同的意義。

然而,國內主流媒體受限於編輯室品味、守門框架,著重於衝突面報導,但,透過苦勞網的紀錄片還原,抗議會場外進行的絕大部分是和平的活動,例如溫和遊行、各式國際研討會與座談會、唱歌跳舞的音樂會,百萬人簽名連署等,可以說是「多種語言,一種希望」的行動場域,遺憾的是,這些全被商業邏輯的守門機制拋棄了,它被視為無法換成利潤的垃圾,卻意外地被另類媒體當成了寶藏,在無中介的網路世界裡不斷鏈結著、傳遞著、分享著,透過另類媒體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清楚的現場脈絡,那麼多令人動容的,只為保住自己工作機會的人們,乃至於專業的社運份子,國際大型的NGO、NPO,譬如樂施會、第三世界網絡、OUR WORLD IS NOT FOR SALE等匯集成一股堅定的力量,經由多種不同語言的翻譯,我們知道,眾生不一定代表眾聲,他(她)們的需求只是簡單的公平罷了!

所以,另類媒體將這些希望轉化成左派的批判力量,攻擊全球貿易只是已開發國家的大型遊樂場、兑幣機,卻可能是半邊陲和邊陲國家的墳墓,因為,全球化要求的自由,放在國際脈絡下檢視,它仍然是權力競逐的場域,弱勢國家玩不起的豪賭遊戲。

因此,值得關注的是,另類媒體要如何匯集公眾的力量與目光、進而激起理性辯論?首先,另類媒體的焦點乃在於青少年的次文化,台灣青少年的次文化鮮少與全球化議題相關,但是,仍然可以嘗試與本土議題串聯,以博得閱聽人的注意為優先,譬如,楊儒門置放的白米炸彈就是訴求反WTO的一個具體行動,可以透過這個問題的反覆思考,辯證出更多關於全球化的想法。

其次,必須重複反思全球化的紮根性運動,使更多人了解全球化,舉凡,可以透過另類媒體和學校一起舉辦研討會,擴大和增加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再者,另類媒體應該補充主流媒體之不足,甚至,重新思考和批判主流媒體的議題報導,譬如,李建誠事件,主流媒體的框架策略促使議題原本的主體性失去焦點,將本初的反全球化運動錯植為國家機器的運作能力,誤導民眾的想法和議題的核心;最後,另類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思考如何將台灣青少年的次文化和國際性議題串連起來,畢竟,全球化的確需要媒體和青少年長期的關注和省思。

持平而論,眾聲喧嘩的商業媒體,在我看來,都能化約成一種簡單的市場邏輯,以收視率和利潤為優先;然而,同樣眾聲喧嘩的另類媒體,卻是一種多元性的表徵,重視議題的時序、空間與脈絡,不讓冰山一角的視野建構出閱聽人的世界觀,所以,眾生(頻道多元)不代表眾聲(內容多元)在商業媒體世界裡,得到了印證,但,在另類媒體世界裡,卻也得到了反思。

Pages: 1 2 3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