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百期

媒活動

4月29日Education is not for sale「當企業併購大學」座談會

學生數是學校存活的指標
論文多寡是老師的業績壓力
學費是未來錢途的投資
熱門學系由市場取向決定
就業率是社會考核大學的首要項目

原是知識和真理構築的學術殿堂,如今已是與企業掛勾,競逐報酬的商場。學生排隊搶營養學分的盛況,與麥當勞櫃檯前的點餐人潮有多像?曾幾何時,盈餘、績效、市場取向這些概念落到了教育的頭上。教育進入市場,學問成為商品,知識開始被稱斤論兩。知識的價值已不在其自身,而是它的投資報酬率及能夠換取的貨幣量。我們抱怨這個功利的社會,但功利的心態難道不是從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出來的嗎?大學應該要是什麼樣貌?它的存在是要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歡迎你來與我們一同,為知識、也為屬於你的教育找出路。

時間:2006/4/29(六)
地點: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近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
主辦單位:教育公共化連線http://www.wretch.cc/blog/publicedu
活動流程:

10:00-12:00
〔座談一〕「大學.不容出賣!」全台首映會
什麼是大學的企業化?大學的企業化對你有什麼影響?透過影片放映及映後分享,打開你對大學商品化的探索。
與談人:
教育公共化連線神秘嘉賓

13:00-15:00
〔座談一〕學術殿堂正被商業考量蠶食鯨吞:從大學商業化、教師評鑑談起

大學市場取向經營,需要測量出老師的生產力和效率。但教育和學術可以量化嗎?為了錢研究,為了拼業績,學術進展幾等同商業機密,老師之間彼此由合作轉為競爭,築起學術防火牆,豈是學術與教育之幸?大學商業成本考量,知識再也不是無價。高科技、商管財金相關科系競相成立如雨後春筍,將人文社會學科視如蔽屣。一切向錢看的後果,就是犧牲不賺錢卻是民生必需的基礎醫療、人文學科等。

與談人: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丘延亮(中研院族群研究所研究員)

15:00-17:00
〔座談二〕在大學鬆綁、自由化教育政策下,談大學何處去?
面對每年政府教育經費的短缺,教育部一方面提出「培養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的政策,另方面修改私校法,希望在鬆綁、自由化的政策下,同時增加對於私立學校的管理;同時,又修改大學法,朝向法人化繼續前進。而在這樣既開放又限制、看似矛盾政策下,究竟教育部的大學政策方向背後的預設是什麼?而教師、學生、家長又能如何因應?而教育公共化是否是條出路?期待透過這場座談,展開對大學新方向的探詢。

與談人:
劉梅君(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系專任助理教授)
楊祖珺(文化大傳系助理教授)

Pages: 1 2 3 4 5 6 7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