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百期

◎台客符號的歧視與再造

文\東吳大學政治系四年級 黃國瑋

台客搖滾演唱會不僅標示出一個舊名詞新詮釋的創意,更是一個舊現象新運動的轉折。二十年前,外省幫派慣用台客一詞來蔑稱本省掛流氓,然而,隨著世代變遷,文化發展,族群界線在後現代社會的模糊與融合下,台客一詞在內涵上,已從歧視意味,轉碼至一種文化米克斯主義(mixed)的精神,這種文化混血或混搭的台製符號,逐漸成為顛覆現代流行的一種台式時尚。

整體社會文化的演進,重編與再造,催生出一部部電影文本,藉由符號學的分析,可以看出台客歷史的演進與重組,一九八五的「童年往事」,台客是一種白襯衫加大喇叭卡其褲的穿著投射,八九年的「悲情城市」,陳松勇的木屐,武士服的寬腰帶,和本土黑道大哥的形象,就是一種台客的影像(形象)投射,九六年的「南國再見,南國」,台客是一種三溫暖,KTV和酒吧內獨有的俗艷誇張的風格投射,二千年的「愛你愛我」,台客是一種檳榔西施的符號投射,藉由這些穿著、影像、風格和符號的文本投射,台客在年輕人的心目中,已經不再是省籍情節的矛盾區分,我認為是一種有趣的描述。

所以,假若台客如今已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它也絕對無雅俗之分,重點在於它和大眾互動所產生的意義,因此,台客可以是一場搖滾演唱會,可以是一種穿著風格,可以是一則商品,可以是一部電影,可以是一種流行,可以是一句標語,可以是人際溝通的有趣話題,可以是一種音樂型態,甚而是一種驕傲(如五佰等人),不是嗎?為何什麼都要放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光譜上檢驗呢?為什麼會有中國是主,台灣是客的偏狹觀點產生呢?

台灣的社會喜歡倡導多元價值,崇尚民主精神,在台客現象掀起一群文化精英大加撻伐時,在文化精英批判五佰等人有自虐傾向時,請問,這些文化精英對於措辭用語的嚴格與計較,有運用在「大陸妹」、「菲傭」、「外勞」與「老芋仔」上嗎?如果沒有,那麼為何只針對台客現象,大張旗鼓的結合各團體召開記者會?無庸置疑,台灣社會到處存在歧視,而且歧視正漸漸內化於每一個人的認知系統中,對於來台灣工作的白種人,我們稱呼外來工作者,而那些離鄉背井來台灣求取機會的南亞居民,我們稱呼作外勞,這樣的歧視意味難道低於台客一詞嗎?

最後,與其去定義台客,不如去尋找台客豐富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與其去比較今昔的台客,不如去釐清台客在今天所引起的文化漣漪,與其去消滅台客的歧視性意涵,不如去創建台客當代的新文化意義。當內存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饗宴,蛻變成一場短暫歡愉的搖滾演唱會時,它清楚標示著一個時代的殞落,和另一個時代的崛起,這是一個屬於後現代的新紀元,一切定義都不再重要了,界線也模糊了,只是,當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台客現象時,請先想清楚我們對於其他族群的歧視程度有多嚴重?以及,文化究竟有無雅俗之分?如果你的答案與我一樣,那麼,恭喜你,你的文化視野將會無線寬廣!

Pages: 1 2 3 4 5 6 7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