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二九八期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顏家二少爺與自殺國中老師 媒體的差別待遇〉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失去讀者的信賴 報紙還剩下什麼〉/Brandon 媒體工作者
‧2006傳學鬥春季讀書會
‧媒邀稿

《編輯室報告》

顏家二少爺與自殺國中老師 媒體的差別待遇

近兩個月來,顏清標聲望如勢中天,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繞境,以及稍早前顏家二少爺的婚事,致使得顏清標及其顏家於近日的媒體上大展風光。從電子媒體上所見,顏家二公子的婚禮似乎是眾人祝福,值得讓政商名流與眾家媒體一同慶賀的一件事情。然則我們再看與此同時,一位國中老師與其學生的戀情曝光後,見諸媒體的卻是絲毫不手軟的批判與質疑,最後致使該國中老師上吊身亡。這兩則新聞,事件女主角同是未成年少女,但男主角的境遇卻有著如此天差地遠的天壤之別,媒體促成此般兩極境遇的背後因素到底是什麼?

有時我們會聽見一句話,「媒體像一面鏡子!」這句話可以成立亦無法成立。可以成立的是,媒體反應著現實社會對待不同階級的態度。顏清標挾其強大的政治資源與地方黑道勢力、宗教影響力,致使得亟需收視率閱報率以換取廣告收入的媒體,即便千百個不願意,也必須加入奉承的行列。社會現實中,總有許多人會為了生存,對具備較多資源的人或團體阿諛奉承,此般作為當然或許是不得已的。就此,許多媒體企業的作為恰恰反映了這段話,它的確是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如此,又如何說媒體不是一面鏡子呢?拿此兩則新聞來說,當許多媒體大肆正面報導顏家二公子的「喜訊」同時,又有多少媒體能夠勇於點出,年紀16歲的青少年性行為,有可能導致吃上「妨害性自主」的官司?難道只有排場、顏氏家訓「敢作敢當」,才是這則新聞的「真實」嗎?如回頭再看悲劇收尾的師生戀新聞,對象同樣也是16歲的國中女生,然而只因已婚的男老師對該生的身世與家庭環境特加關照,以致於爾後萌生了可能的情愫,而此般師生間的情愫是為社會普遍所不容者,也就此,媒體報導後,立即大肆以道德觀討伐該師,致使該師一日間竟上吊自殺。然而,有何媒體曾觀照小女孩需要關愛的家庭與經濟背景,媒體慣性的將道德商品化炒作,自許為法官與評論者,加諸龐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予一平凡教師之身;試問政治領袖該不該正視青少年性行為恐有觸法之虞,參與婚禮慶賀是不是應該以同一道德標準審視?而媒體卻又抱持何種觀看的角度?假道德之名不攻自破。

如此說來,商業媒體的種種作為,已經在在顯露其為了利益而嗜血與奉承的小人性格。這樣的兩面性格,不消多說,一看便知乃是由於經濟與利益的缺乏為其此般作為之決定因素。媒體為了怕得罪顏立委之政治與黑道勢力,並且亟需其媽祖繞境盛會之豐厚廣告贊助,再加上收視率的商業競爭思考,此般阿諛奉承至極的媒體報導行為便表露無疑;而對於師生戀,則以道德標準強烈批判之,試圖以此引起大眾的道德感,進而擄獲大眾之收視與閱報行為,以便從中獲取收益。此般商業媒體之作為,對於台灣社會而言,應是可悲!

那麼,商業媒體是否可以期待?或者,公眾是否又可以期待商業媒體的自律?商業媒體的心中,到底又將何種人事物置放於其心中之第一位置呢?可想見的,在愈加競爭的時代中,這樣的商業自由競爭環境已致使社會其他面向的不穩定。在競逐利益的同時,媒體大亨們已忘了自己身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而社會上每一份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台灣社會的發展與未來。而或許,我們應當開始起身以行動抗拒與表達我們的不滿。這個社會實則不需要只想到自己的媒體作為社會的公器。

Our Questions:

1.你從媒體對於顏家的報導中,是否發現了些什麼其他的問題呢?而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2.你是否認為商業媒體對於這兩則新聞的表現是種差別待遇呢?為什麼?

Pages: 1 2 3 4 5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