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學鬥電子報第六十期

┌──────《2001/08/24第六十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付費不是唯一真理-從線上音樂服務談起

由Bertelsmann、 EMI、美國線上時代華納、RealNetworks 合資成立
的MusicNet,最近又添了獨立唱片品牌 Zomba這個生力軍。而對於該
網站打算於今年第三季推出線上付費音樂服務以進佔網路音樂市場,
環球音樂及新力音樂也將推出 Pressplay線上音樂付費服務來因應。

唱片公司合資成立網站、替歌曲宣傳行銷並引進付費機制的策略,似
乎是理想的線上音樂經營模式:一方面合資公司並不影響各公司原有
組織運作;而相對其他舊通路,網路也的確能節省不少行銷與服務成
本;不過真正能大幅提高獲利的,倒還是透過聯合產生的集體力量。

而儘管娛樂取向的文化工業,其跨媒介經營的做法,迄今尚未引起如
傳統新聞學中對於意見自由市場將淪陷的強烈疑慮。但各大唱片公司
聯合的結果,在未來會不會形成壟斷而造成對消費者的不利益?結構
會不會竟限制了音樂的多元性?卻更該是今後不斷去關心的議題。

此外,就是事件所立基、關於網路利用的「使用者付費」原則。雖說
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個原則就像是當代大家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聖
經,不過也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當大家對此原則進行主張,其實往往
忽略了對脈絡中正當性的關照,也使此原則太快就取得其合法地位。

於是-商業服務利用公共財生產的事實常被忽略、資源取之於社會也
當用於社會的分配正義常被忽略、資訊服務是否應為基本人權的議題
常被忽略、公共資訊服務的價值常被忽略、知溝的惡果常被忽略、對
智慧財產權的反省常被忽略….,甚至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被忽略。

於是當代最有可能成為公共場域的網路,在資本主義「使用者付費」
原則下,其公共性正不斷萎縮。面對各種電子信箱、電子報不斷朝收
費方向發展的趨勢,除了在網路世界與知識產業領域對資本主義原則
不斷予以重申外,我們所需要的,難道不是另類的作法與思維?

Qur Questions:

1. 各大唱片公司所採取聯合的策略,對誰有什麼好處與壞處?

2. 當前唱片業的問題是什麼?唱片公司的策略是否有回應這些問題?

3. 除了使用者付費之外,還有哪些價值必須一並考慮?

4. 商業力的無孔不入,限制了多少可能性?

5. 我們需要怎樣的另類思維?為什麼?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付費不是唯一的真理,商品化也不是絕對的路徑,而就算有各式各樣
關於交換價值的論述分析,也不應該就以此替代掉我們對於一個美好
世界的想像以及我們對於當代的批評。特別是電子報發行聯絡所倚賴
的的超大信箱,近來也傳出將要收費的消息,也因此傳學鬥恐怕近期
得另尋根據地,由此觀之,收費機制若在網路中徹底實行,資本門檻
又會限制多少可能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種單面向邏輯的運作結
果,絕對會比本期文章都以< 從....談起>為題的創意貧瘠還要糟糕~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五月天告別演唱會,陳水扁到場聆聽-失業勞工與災民嘶吼哭喊
的六月雪,總統大人不知聽到了沒?

2. 景氣低迷,股市表現慘淡,中視 EPS大幅縮水-等傳播白皮書落
實等得不耐煩的鬥友,快湊錢當股東選董事,讓中視快點專業化吧!

3. 金鐘獎入圍優良節目,公視囊括三十八項,成績亮眼-公視三年
,果然有點成績,台視華視也趕快公共化吧!

4. 普利茲獎得獎人謊稱越戰經歷,遭任教學校停職-有志成為國內
普利茲獎的金鼎獎,頒獎時可別忘了對得獎人跟新聞查證囉~

5. 故宮博物院允許遊客在不影響文物保存的情況下拍照留念-關於
智慧財產的正當使用,IFPI對 MP3的認定標準怎麼就這麼狹隘呢?

6. 壹周刊出刊日前,遭不明人士砸場,警告意味濃厚-太陽下沒有
新鮮事?人出氣打狗屋怎麼不是新聞?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桃芝颱風知多少─從「砍檳榔種樹」的新聞報導談起
金惠雯(傳學鬥成員/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秘書)

七月份的桃芝颱風風災,奪走了百餘條人命,還有許多的失蹤人口,
可以說是自1999年以來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死傷最為慘重的天災。
當然在歸咎天災之餘,我們也不難發現所謂人禍的痕跡,於是乎,在
救災進入最為艱難的時刻裡,愛推卸責任的政府,開始把矛頭指向災
區裡滿山遍野的檳榔樹,希望藉此高唱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當所有的
災難都找了罪魁禍首時,便順利地轉移了大家注目的焦點,從不忍卒
睹的土石流現場,轉向了找檳榔樹的碴。

或許是國民黨的權力鬥爭真的比人民的死活來得重要吧?在南投災區
的現場,多半只有地方記者出現,不再像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時,各大
媒體皆派出精銳前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土石流掩埋的地區逐漸有
屍臭味出現,而來自災區的報導卻未能更吸引大家的目光,愈臭的東
西果然不討人愛,逐漸地,風災災區的報導愈來愈少,也愈排愈後面
,愈登愈小條,話題圍繞著今天挖出了幾具屍體,或是探討一下這次
的各地捐款情形為什麼不如九二一地震時的熱絡,然後也聞風起舞地
談起檳榔樹對於山坡地水土保持的破壞,所以該配合政府的政策─砍
了它吧!

然而,卻未見那些貼近政府官員的記者願意花力氣走一趟災區,看看
滿山遍野的檳榔樹在這次風災中究竟倒了多少,更不可能花時間去了
解一下這些檳榔農在現在的檳榔產業中的獲利是多麼的微乎其微,也
不會去追查當年山坡地改種檳榔是在我們大有為政府德政的極力鼓吹
之下,才讓早已瀕臨破產的山地農業勉強維持下去,殊不知對這些農
民而言,檳榔園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因為重要的不是能賺得多少錢
,而是在於勞動的過程可以提醒自己還是個農民的事實。因此,當行
政院長張俊雄疾呼砍倒檳榔樹的時候,習慣傳聲的記者們便開始大書
特書,營造出一篇篇指責農民短視近利,指責吃檳榔的人多麼罪大惡
極的報導,然而愛吃檳榔的人們多半都是需要高度的體力勞動者,他
們往往依靠著檳榔來提神,在阿美族的部落裡,檳榔更是他們生活與
文化的一部份。

一場風災下來,除了感慨天災之不可預料之外,為了消弭大眾對於人
禍責任的追究,於是政府開始把檳榔污名化,讓這些受到桃芝風災嚴
重傷害的人民,同時也是種植檳榔以及習慣嚼食檳榔的人們,只能把
所有的問題再回歸自身,於是政府單位便可以安穩地坐在冷氣房「處
分」了這些災民未來的生計問題,有效地把責任推回給人民,因為一
切都是「咎由自取」。

屬於淺根植物的檳榔樹的確使得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出現危機,但是再
淺的根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走一趟災區,你會發現真
正衝進民宅的樹不是檳榔樹,而是好幾個人才能環抱住的大木頭,顯
然是更為深山裡的產物。因此,筆者認為這種將檳榔污名化,而無心
進一步探討問題之成因,只知推卸責任的做法,實在是令人寒心的作
為。

掌握輿論管道的大眾傳播媒體,也在新聞價值的考量之下,不願意肩
負起追尋真相,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只知追隨在政府官員的身後,成
為一只傳聲筒,也無怪乎社會大眾會對於這次的風災如此無動於衷,
因為一切都只是因為「咎由自取」,如何能讓大眾得以了解真正導致
土石流的不光光只是因為檳榔樹,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原因,才是這次
土石流災害的最大罪魁禍首。

「眼見為憑」相信是許多人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有
許多人正是在執行著替大家選擇事物可見度的工作,記者就是一個這
樣的行業,因此,在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之餘,別忘了也要「腳到」以
及「心到」,用自身的體驗、觀察以及智慧去判斷,只要平常多留心
一些,相信大家所看到的風災絕不只是土石流下的生命和住屋,更多
的是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面對永遠只報導表象的災難新聞。別忘了
也得用你的心去看看表象的後面是什麼,才能是個「耳聰目明的閱聽
人」啊!

▉▊▋▌ ▍ 媒 ▍ 工 ▍ 作 ▍ ▍ ▌▋▊▉
⊕∮⊙◇★☆

帶領暑期實習生經驗談
Richard(新聞工作者,依作者要求方式署名)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要如何描述新聞科系的實習生,因為
他們是來實習、參觀、見識、體驗新聞工作,每年的寒暑假都可以看
見他們的身影,看到他們就好像看到過去曾經實習的我一樣。

「實習」是讀新聞科系的學生免不了的一個課程,不僅新聞系,就連
廣電系、口傳系、傳管系、廣告系,也有實習到外面傳播媒體的課程
,讓他們體會實務與理論的差距,我還碰過公衛系、政治系的學生到
報社來實習,由此可見媒體的熱門程度。多數的傳播科系都是透過各
種關係與各媒體協商實習事宜,有的是歷屆校友,有的是因為媒體主
管在學校授課,更有的是因為系上老師的人情,種類不一,也因為這
些因素,讓實習出現許多問題。

由於實習課程多數是由系上與媒體的主管接洽,而有的主管為了發展
與學校的關係,所以對於實習比較放任,全權交代所屬的記者處理,
多數的記者在薪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平白無故還要伺候這些小毛頭
,因此態度會比較冷淡。而且記者每天都有日常的採訪要進行,再加
上現在媒體競爭激烈,記者在採訪新聞時,為了怕漏新聞,實在難以
兼顧實習記者的生死,因此常常可以聽到實習記者抱怨老記者不理他
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其實採訪時兵荒馬亂,採訪完有截稿壓力,
線上記者實在很難針對新聞事件對實習記者做詳細的經驗傳授。

比較小的媒體通常會將實習記者當做補充人力,老鳥帶過幾次之後就
要他們「單飛」,自己去跑新聞,實習記者發的稿稍微修改一下就上
報,這對於實習記者當然是一種鼓勵,不過也因為如此,新聞的把關
容易有問題,所以通常報社都讓他們去跑一些可有可無的產品發表會
,藉此磨練他們的寫作技巧。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老師並未灌輸學生實習的應對禮儀,以致於招致
許多隔閡與誤會,實習記者應該有一個確切的認知,那就是帶領你的
老記者與學校老師不同,他沒有義務教你任何採訪技巧,而且可能是
因為你而拖延他們繁重的採訪行程,所以如果碰到一個熱心的記者,
實習完記得寫張卡片感謝他;如果碰到比較冷漠的記者,就當作是一
場社會歷練,畢竟他本來就沒有必要把看家本領教給你。

最後,我總覺得短短的一、兩個月的實習是看不出什麼成效,可以學
到的技術也有限,這在電視等電子媒體尤其如此,我都建議實習的學
生儘量觀察自己是否能夠適應記者這一行的作息、生活方式,如果不
喜歡,儘早轉換跑道,也許這才是實習的最主要目的。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

活動轉載:

◎ 反對林務局在尖石樟樹園部落上方整理林地破壞水土

今日清晨,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民聚集在部落上方樟樹林入口處,阻
擋林務局新竹林管處「造林撫育」工作承包商進入,以免部落上方林
地續受破壞而遭受土石流威脅,經林管處人員與當地居民協調,暫時
停止此項工作。居民對於鄉公所未經與部落協調溝通,就要求林管處
開闢林地作為休閒觀光據點,不顧居民的權益及安全,極表不滿!

昨(22)日在尖石鄉嘉樂村民事前完全未被知會的情況下,部落上方
樟樹林地忽然被外來人員砍伐清除了約一甲面積,引起居民注意,打
聽之下,才知道是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委託包商進入開闢步道,然而其
作法類似全面砍伐,有形成土石流之虞,居民擔心部落安全且因不受
尊重,於是組成自救會,阻止繼續施作。

由於處長出國,林管處臨時由竹東工作站朱主任與負責作業蕭科長出
面說明,此工作係由尖石鄉長江瑞乾接洽林管處,希望開闢作為休閒
觀光據點,因此以「造林撫育」計畫發包進行砍草、切蔓、設步道工
作,然而民眾質疑:依合約書規定,需直徑 3公分以下才可砍,而現
場實際所見,除了樟樹以外全砍,皆3公分以上,還有直徑 45公分的
!此外,作業區坡度有達六、七十度者,完全違反山坡地保育利用及
水土保持。居民對於鄉公所不尊重部落,不顧居民的權益及安全,十
分不滿!在居民要求下,工作就此暫停。

原住民的生活,無論居住耕作,受到山坡地保育利用及水土保持法規
限制很大,但是林業單位卻可以不受約束,原住民貧無立錐之地,森
林的資源卻被奪走,還要承受水土流失災害威脅。今日的抗爭協調,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烏杜夫、森林守護隊長阿棟全程參與,認為
林務局與鄉公所已侵犯泰雅族部落之自然主權,發表三點聲明如下:

一、請政府(林務局)尊重泰雅爾民族之自然主權,認定山林中之地
上物是民族傳統領域之活生生證據。

二、請林務局立刻停止開發尖石樟樹園林地,避免破壞珍貴林木與水
土保持,預防土石流危害當地住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請政府加強管制未經地方協調評估之森林開發行為,並徹底落實
與當地原住民之協調溝通,摒棄忽視在地原住民族、搶奪式之森林及
水資源開發,避免繼續破壞泰雅爾民族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文化。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
尖石部落安全自救會
尖石長老教會

聯絡人:烏杜夫.勒巴克 (03)5940706

⊕∮⊙◇★☆

來稿:回應[從網路的全選、複製、貼上談起]
錢震宇(淡江大學傳播所研究生)

感謝編輯群給予[ 從網路的全選、複製、貼上談起 ]一文的指教,使
我獲益良多。但針對編輯回覆的內容,筆者仍有些許的回應與說明。

在引用網路文章或擷取其內容時,應標明出處來源一事,我想是無庸
置疑的,沒有人會去質疑此種行為的正當性,但如何將此一概念向下
灌輸,應該是更應積極推動的,而不只是停留在高等教育的象牙塔中
,落於只是一個學術的代名詞。

至於「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筆者認同上網找尋資訊,是需負擔若干
成本,也贊同知識是因為分享而得以彰顯其價值,但誠如編輯所言,
可能因收費而產生知溝的擴大,甚至演變成只有付得起費用的人才可
使用網路資訊,否則便會發生被排拒在公開近用場域外的迷思。依此
邏輯,是否凡是上傳至網路上公開的文章或政府資訊都可由網路公民
任意的來使用,無須負擔必要的費用?筆者認為這中間仍有討論的空
間。

網路搜尋雖不像是「計次付費電視」(pay per view)一般,需要每月
固定付出一定的金額,來享有多種的選擇,畢竟機制不同,使用介面
也不同,但你說使用者付出電話費、撥接費、ADSL月租費或是找尋資
料時所付出的時間成本,便可得以享用網路中所有的資源,包括政府
的資訊、公共服務資訊…等,筆者認為這應該要有更為精確的劃分。
筆者認為,上網所付出的費用等於是你購買了一個進入資訊時代的基
礎建設,它得以使你在網路世界中恣意翱翔,但卻不能保證你可以使
用上面所見的一切,當然,筆者不否認政府資訊,公共服務資訊…等
應該透明而公開,且主動讓民眾得知,更不應收取費用。但,問題是
,是不是所有的政府資訊都會上網,雖然年初政府曾頒布「政府資訊
公開法」,可似乎成效不彰,在網路中可以找到的政府相關資訊寥寥
可數。此外,是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務資訊都能在網路中為大家所近用
,公佈如弱勢團體消息、醫療保健資訊、社區電子報或好書推薦,我
想這是一種理想。現實是,有太多的資訊難以接近,或須付費使用,
舉例如:中時電子報檢索系統、博碩士論文全文索引、法院案件的調
閱…等,就算是一些公共服務的資訊,也別忘了後面可能有一隻「看
不見的黑手」在操控,那便是市場經濟、那便是資本主義。

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它所標榜的是一種價值來自對人類慾望或
需求的滿足,也就是使用價值;另一種是用來進行交換的價值,也就
是交換價值。而商品化就是把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的過程。而傳
播過程與傳播科技對經濟學中的商品化的一般過程起了推動作用,換
言之,若將網路中的文章或圖片視為一種生產與交換的過程,由生產
者將文章產製於網路此等大型資本化下的場域中,而交換的過程則落
於公眾近用的網際中,則價值何以而得?所以,筆者認為網路中的種
種皆不脫現實生活中的資本化經營,多少都有商業力介入其中,但也
許付費機制是一種鼓勵政府、企業、個人將東西願意丟在網路中的手
段,同時培養使用者生產者間一種良性的契約關係,重點是,費用的
制定與多寡也許是下一個要去考量的問題…但,促使政府資訊的流通
與公共服務資訊的發達是最優先要做的。

⊕∮⊙◇★☆

這裡也要特別感謝這幾期來,讀者來稿與我們分享寶貴的意見。儘管
由於篇幅限制或是文章取向,並非每一篇文章都有上報的機會,但是
每一篇對編輯室成員來說,都有啟發的意義,而在讀者的回應中,我
們也不斷學習且深切反省。而您如果對於本報有批評指教、對於當前
的傳播現象有所關懷,也歡迎您透過以下方式與我們保持聯絡,和我
們一起為改善台灣的傳播環境盡心。附帶一提的是,經發會各組討論
雖然目前已告一段落,但其共識與意見,卻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發
酵。而這對於傳播工人、傳播生力軍、傳播產業、傳播學界….來說
,又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歡迎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到我們在明
日報的留言版,留下您寶貴的意見~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留言回應

你必須要 登入 才能留言回應。